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社科论文 >

从战略高度加强社科人才队伍建设

时间:2021-05-14 15:58 点击:
摘要:在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起着先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强社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为此,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评价激励机制,重视青年人才培养。 关键词:

  摘要:在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起着先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强社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为此,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评价激励机制,重视青年人才培养。

  关键词:社会科学;社科人才;人才队伍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起着先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大力加强社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社科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带动社会发展的两翼,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对整个国家的制度建设、政治决策、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科学人才在这一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则更加具有决定性意义。他们既是新知识、新理论的创造者,又是其他精神活动的指导者,更是政治决策的咨询参谋者和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者。可以说古今中外的社科人才在整个人类的文明史、文化史上都作出了卓绝的贡献,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古代社会,学科分界尚不明显,很多社会科学人才知识结构比较完备,往往集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法学家、教育家、科学家等身份于一体,且相比于纯理工技艺人才,社会科学人才更加接近权力的中心,能更加直接地为统治者服务,因此对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作用也就更加显著,每次重大的社会历史变革可以说都是在社科人才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才得以实现的。

  到了近代社会,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日益分化,专业门类也日趋精细,且因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期“功利性”需求,相比于自然科学人才,社会科学人才的地位曾一度下降。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作用并没有因此而逐渐消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科学人才仍然发挥出强大的历史作用。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央发出“文化强国”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号召,为社科人才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首先,文化强国离不开社会科学的理论引领作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理论为先导,先进的理论才能引领先进的文化,这需要社科人才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也离不开社科人才的研究与创新。最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需要发挥社科人才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因此,无论从几千年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当今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来看,我们都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加强社科人才队伍建设。

  二、我国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环境不断优化,社科成果不断涌现,人才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但与繁荣社科事业,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社科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风气浮躁影响学科布局和社科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少人因追逐经济利益而变得浮躁起来,在学术领域表现为学术风气浮躁,这对整个社会科学的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文史哲等传统学科,因很难在短期内看到其研究的作用和价值,更谈不上产生较大的直接经济效益,受影响较大。以高校为例,一方面,因为面临招生困难、资金保障不足等多重因素,许多非重点高校已经取消对传统学科的招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点一级学科覆盖面极窄,主要集中在极少数重点大学,即使这样,这些专业的招生也是每况愈下;另一方面,因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尤其是一些传统学科和理论工作者收入相对微薄,不少研究者开始另谋“出路”,转投经济、法律、金融等热门行业。长此以往,社会科学尤其是一些传统学科的发展前景的确堪忧。

  2.培养模式守旧导致高层次创新型社科人才相对缺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社会科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如田野调查、数学统计等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逐渐渗透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正逐渐兴起;国内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也日趋频繁。

  这些都给社会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但与此同时,对社会科学研究者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量化研究、趋势研究、创新性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而当下的社科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从新成立之初那种专业分界明显的前苏联式学科模式中走出来,以至于社科人才培养容易画地自限,因循守旧,很难培养出高层次创新性的社科人才。

  3.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社科人才积极性

  社会科学受重视的程度查比自然科学还有较大差距。这不仅体现在社会舆论对社会科学及其研究成果的评价上,还体现在对社科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上。首先在评价机制上没有体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特点,基本上是各种量化指标硬性“一刀切”,有失灵活,甚至有失公平和公正,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社科研究者的积极性,并迫使其放弃专心研究而亟于名利甚至是忙于生计,很难进行严肃的学术研究。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缺乏像自然科学两院院士那样的荣誉激励机制,也没有设立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奖励;另一方面,在经费投入上,相比于自然科学也是相差甚远。这些都成为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积极主动性的重要原因。

  4.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致使社科研究后继乏人

  如果说前面三点是当下社科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那么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则不仅仅影响当下,而且将影响到社会科学的将来。首先,如前所述,当前高校部分社科类专业的招生形势已经非常不容乐观,青年人在考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回避这些社科类专业,即使有学生对这类专业感兴趣也会因为家长的反对而被迫放弃。其次,当从事这些专业学习的学生毕业找工作时,再次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局面,因为不少高校都已经取消了这类专业的招生或大大压减了招生比例,与此同时也就减少甚至取消了这类专业的教师岗位设置,而高校是社科类研究人才就业和从事研究的主要平台,社科研究岗位随着时间推移日趋饱和,致使不少有志从事社科研究的青年人甚至是博士毕业也不得不放弃社科研究而转投其他行业,或者因为从事社科研究与从事其他职业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而选择放弃前者,造成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使社科人才队伍的年龄梯队结构难以很好地形成。即使是进入社科研究队伍行列的青年研究者,工作后也面临着生活、科研等多重困境,最终还是选择“转身离去”,许多学科尤其是相对“冷门”的专业出现研究者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社科人才队伍建设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