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社科论文 >

事业单位成本控制透视

时间:2014-09-18 16:43 点击:
摘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责越来越多,然而事业单位体制管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单位成本控制效果较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成本意识薄弱,控制体系不完善等。本文基于当前事业单位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
    
 
  摘要: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责越来越多,然而事业单位体制管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单位成本控制效果较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成本意识薄弱,控制体系不完善等。本文基于当前事业单位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成本控制;对策 
 
  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提高社会福利,满足人们逐渐增长的科学、文化、技术、卫生需求。由于具有浓厚的社会公益性,所以事业单位人员缺乏成本意识,资金使用率较低,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的效能。 
 
  一、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成本意识淡薄 
 
  由于事业单位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供给型财政体制的制约,大多的事务都是由政府包办,财政成为了主要的资金供给者,事业单位纯粹是政府典型的附属物。事业单位运营效率低、不考虑成本、不考虑效益的现象已经成为了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造成其成本意识淡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财政人员对于是否进行成本核算自身也持怀疑态度,他们觉得事业单位与私营企业不同,市场竞争压力小,什么都可以依靠政府,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另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成本控制意识较差,觉得成本效益都是由事业单位上级和财务部门负责,与他们无关。这种不重视成本控制、没有危机意识的现象,造成了事业单位的损失浪费严重。 
 
  (二)成本核算体系相对落后 
 
  事业单位可以划分为非经营性全额拨款、半经营性部分拨款和经营性自负盈亏三种类型。全额拨款是指全部运营资金均来源于财政预算费用;差额拨款是指事业单位从经营活动中获取部分收入,不足部分由财政资金补充;自负盈亏是指所有的运行资金由自己解决,政府财政不出一分钱,这种类型单位均有自己的业务收入,通过自主运营来维持。根据是否具有自主经营能力,事业单位可以划分为业务事业单位和非业务事业单位,两者构建在不同的会计核算模式上。对非经营事业单位实行收付实现制,不实行成本核算,很难对这类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价。对于经营性单位则使用权责负责制,由于这种类型单位的活动成本很难划分,实施成本核算尤为困难。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家预算资金的使用效能,极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事业单位实行经营性综合成本核算更有助于节省资金和增加工作效益。 
 
  (三)预算控制薄弱,对资金缺乏有效控制 
 
  事业单位对资金的管理不到位、执行力较差,很多事业开支较大,随意性较强,完全不按照预算,资金使用也没有合理的理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认为只要属于他们的资金,无论是研究经费还是专项资金,这些资金都可以随意指出、相互挪用,所以无权侵占的现象屡见不鲜,缺少的专项资金的严格管理。这也必然会造成事业单位经费执行没有相关的数据支持,只能通过自觉和经验来衡量将来可能收支的情况,造成经费开支较大,收支不平衡。一旦经费超支,大多数都将原因推到工作上或再一次增加预算收入来填补,而不从节省经费方面来控制自己的超支行为,造成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仅仅只是一种摆设。特别是一些招待费、会议费、办公费等不确定性经费缺少严格的制约标准,也没有制定事后问责机制,最终造成经费超支挤占项目资金的行为愈演愈烈。 
 
  二、加强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成本意识 
 
  在当前事业单位体制下,事业单位人员的成本意识淡薄。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改革成为了重中之重。积极引导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自食其力,必须具有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本意识,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积极转变成本管理机制,逐渐形成科学、高效的成本控制模式。成本是一种经营活动行为的结果,人的行为在成本产生的各个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本控制的核心在于人,包含管理层和员工层。管理层在成本管理中必须充分发挥高度注重并坚持不懈地支持成本管理的作用,充分信任能够完成目标成本任务,但是必须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去完成成本管理目标。对于员工来说,要养成节省的习惯,高度关注成本控制的过程和结果,树立主人翁意识。成本理论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生产中耗损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部分劳动价值的货币体现。成本浪费也包括两部分:物化劳动的浪费是指原材料、燃料、动力、设施使用过程中的耗损;活劳动浪费是指事务少、人员多、操作不合规造成的浪费。倡导节省的目的在于减少成本,因此只有职工的成本意识和素质提升了,才能降低活劳动的浪费,从而减少物化劳动的浪费。只有在事业单位运行的每个环节避免浪费,才能减少资金耗损量,使资金的效用最大化,从而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二)逐步健全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机制 
 
  构建以成本为核心的财务预算支出机制,根据共新增服务有关成本记载,对事业单位的每一项支出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使用会计方法把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益与资源划分相结合,进而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防止资源浪费。制定合理的事业单位运行指标体系和标准成本核算机制,形成一个覆盖整个运营活动的成本控制系统。具体工作中对每项支出要设置三到四级明细规定,针对不同的费用采取不同的成本核算方式(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表算方式),努力做到全部的费用支出都详细无差错。另外,立足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例如,参照成本核算的三大模板,制定具体的核算方法,形成了不同的资源分配、工资分配标准、费用开支等具体方法,使事业单位各个管理环节的成本清楚明了、科学合理,为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策略提供切实可信的财务信息。当然,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应该结合自身经营性质和特色制定自身的核算体系,可依靠计算机信息技术,采用先进的财务软件,建设通畅的信息沟通系统,发表文章引入作业成本法等新手段,逐渐改变过去的核算方法并细化会计核算机制。 
 
  (三)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事业单位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确保事业单位管理有效性及盈利收入的重要措施。所以,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由专业人员组建起一只专门的预算编制团队并负责预算控制、预算追踪、预算分析及预算协调控制等工作。该预算编制团队还应该对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员进行结合,对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全面的考虑、衡量,使事业单位的每一个运作环节都能受到全面预算管理的约束与控制。想要做好预算考核机制的完善工作,就需要各个岗位部门的权利、责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价值分解原理及目标管理的方式,从上到下,层层分解预算目标,并且针对关键业绩的指标进行相应设置,从而形成根据制度来安排工作岗位、根据岗位的具体需求来确定人员的考核机制。每一个岗位都要有明确的责任,并且也需要将界限划分清楚,确保无论事业单位在运营中出现了何种问题,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另外,业绩指标需要同各个部门的薪酬相挂钩,以此来推动职工为了完成预算目标而自觉地付出行动。 
 
  总之,事业单位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事业单位成本思想的转变,确定事业单位发展的方向,通过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健全事业单位的成本控制机制并在运营过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些措施。只有这样,我国事业单位的成本意识和成本控制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才能确保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熊良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西部财会,2010(06). 
 
  [2]及菲.关于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1(23).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