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社科论文 >

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实现路径探析

时间:2014-09-09 08:55 点击: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研究与规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考。在研究过程中,对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理论依据以及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应然状态等进行了规范性阐述,并对我国行政体制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总结分析,此外,在借鉴中西方相关理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研究与规范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考。在研究过程中,对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理论依据以及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应然状态等进行了规范性阐述,并对我国行政体制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总结分析,此外,在借鉴中西方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并且就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实现服务型政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政府职能 行政管理 行政体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席卷各国,并对各国行政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政府提出的新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执政模式成为一种必然。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建立服务型政府符合我国国情,也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1.理论基础
 
  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两方面的理论基础:一是以政府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主要代表的西方较为先进的理论;二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前者强调政府权力的有限性,认为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非划桨,推崇政府与公民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共治;后者是我国建立服务型政府最根本的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
 
  2.服务型政府的内涵界定
 
  2.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方面更是不遗余力。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为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要求,我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
 
  第一,1982年和1988年改革——计划经济框架内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时期的政府职能转变是在计划经济框架之内的局部调整,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点是精简机构。1988年改革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性问题,把改革拓宽到行政体制的其他方面。
 
  第二,1993年和1998年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993年的改革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要内容、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目标进行的。1998年的改革也依然属于向市场经济稳步过渡的范畴。其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高效、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2003年和2008年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体现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宏观调控体系、金融监管体制等方面的改革。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为重点。其特点主要是通过将职能相近,业务趋同的各机构合为一体,降低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困难,使政府更高效地运转,彻底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在改革开放以来六次大规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我国的传统行政体制顺利转型,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共行政体制框架。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推进了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强化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服务型政府建设初见成效,逐步构建起了社会管理的新格局。
 
  2.2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长期探索与实践的结果。服务型政府既不同于传统的以统治为主的政府模式,也不同于单纯以管理为主的政府模式,而是一种全新的政府模式[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行政体制的追求目标,它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应当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采取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鼓励公民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因此,每一位公民应该平等的享受社会发展成果。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其次,服务型政府的公职人员作为公共权力的委托者和执行者,在行政过程中应坚持依法行政,将行政权力限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掌握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真理”。因此,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要始终贯彻为民服务的思想,严惩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公职人员。同时,应当推行政务公开,将执政过程透明化,做到依法行政、阳光行政,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遵从的行为准则。
 
  最后,服务型政府有别于传统公共行政管理,在传统公共行政管理中,政府是权力的唯一掌控者,社会公共事务参与主体趋于单一化,而现代公共行政管理则偏向多元共治的形态,这也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经之路[3]。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发展,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它不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而成为众多提供公共服务主体中的一员,政府必须与公民、社区、私人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等一起来共同治理[4]。这就要求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鼓励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构建充满竞争与活力的多元社会治理模式。
 
  3.我国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实现路径
 
  3.1明确执政理念,摒弃“官本位”思想
 
  执政理念是政府依法执政的指向标,它明确了政府的执政方式、行为准则及执政的价值取向。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是以政府为中心,体现“官本位”思想。在此种模式的社会管理中,政府凌驾于法律之上,是公权力的主宰者和实施者,而公民和社会组织只能听从政府的指挥,是权力的被动接受者。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一切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是人民的公仆,因此,政府必须转变执政理念,树立民本思想,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依据。服务型政府必须是彻底实现以人为本的政府[5],它强调由“政府本位”“权力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权利本位”“民本位”的根本性转变,在社会管理中更加重视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实行人性化管理。
 
  3.2依法行政,彻底实现“阳光行政”
 
  权力与责任是不可分割的,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是相伴而生的,没有相应的行政权力,则行政责任只会是一纸空谈;而没有相应的行政责任,则行政权力必然会滋生腐败[6]。政府及公职人员拥有公共权力,如果不能对政府行为加以规范,极有可能会出现公职人员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现象,最终损害公民、社会的根本利益。就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实质而言,其实就是公共利益的再分配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执行者亦即政府公务人员就决定了谁享有公共利益的数量和种类[7]。因此,必须对政府行为进行规范化、制度化,防止公共权力异化,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加强政府行为规范,实现由“暗箱行政”向“阳光行政”转变,具体而言要做到:一是倾听民意,鼓励民众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二是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服务流程,规范政府行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三是有效落实行政问责机制,形成 “权责一致、执行有力、奖惩有效、监督到位”四位一体的约束激励体系。
 
  3.3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彻底转变
 
  加快政府执政方式创新,其根本出发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管制型”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什么都管”的传统“管制型政府”执政模式已不合时宜,西方各国掀起了政府改革浪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府职责体系,加强与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起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的合作网络,共同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使得政府不再是单一的公共服务提供者,为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和便捷化提供了可能。当然,就我国政府自身而言,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找准政府自身的角色定位,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二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三是完善政府职责体系,明确各部门间的职、权、责,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4.总结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服务型政府具有深刻的内涵,它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和价值取向[8],在明确服务型政府内涵定位的基础上,建设和实现服务型政府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掌舵者,广大公民、社会组织是划桨者,这就要求政府在掌舵中要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执政行为,同时鼓励和支持广大公民及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活动中,与政府部门齐心协力共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军鹏.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8
 
  [2]程倩.以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社会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2(8)
 
  [3]姜晓萍.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的公民参与[J].社会科学研究,2007(4)
 
  [4]王卓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与服务型政府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61
 
  [5]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J].中国行政管理,2004(11)
 
  [6]高小平,王立平,等.服务型政府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9:276
 
  [7]谢庆奎,佟福玲.政治改革与政府转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14
 
  [8]葛少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及其构建思路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3).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