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2)

时间:2013-12-05 14:47 点击:
三是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功能。协调城乡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节奏,优化美化区域内城乡发展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

  三是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功能。协调城乡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节奏,优化美化区域内城乡发展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宜居的生活环境。
  四是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土地、环境等资源的协调。掌握经济发展与人口、土地、环境等资源内在的联系规律,产业的规划要考虑到人口、土地、环境等资源的承载力,产业布局要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出发,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发挥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口、土地、环境的良性互动[15]。
  五是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掌握区域内人口构成情况,依据人口的户籍、年龄、教育程度、密度等信息,合理制定引导政策,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控制好人口规模,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开展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培训工作,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16-18]。
  六是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产业先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须有产业支撑,不能简单造城,要将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城镇化推进的速度,要与工业化的进程相适应,与其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匹配。推进城镇化,要为农民创造融入城市生活的基本条件,做到"三个确保":要确保失地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要确保被拆迁的农民住房条件改善、要确保解决好养老等相关社会保障问题[19]。
  参考文献:
  [1]黄公元.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1):119-124.
  [2]许月明,梁山.城乡结合部耕地保护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1998(10):34-37.
  [3]金平.论城乡结合部[J].开发研究,2001(1):9-10.
  [4]赵自胜,陈金.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6(1):67-70.
  [5]杨向荣.城乡结合部的犯罪特点和治理对策[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1):61-62.
  [6]吕维真.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模式研究--以大连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7]宋国恺.城乡结合部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4(2):104-108.
  [8]王娟.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
  [9]关欣.西安城乡结合部建设管理问题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10]郭爱请,王月霞.城乡结合部特征及划分方法[J].经济论坛,2004(1):132-133.
  [11]周学义.土地·经济·就业--简论城乡结合部的形成及其解决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03(10):30-32.
  [12]刘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的功能定位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3(4):28-32.
  [13]戚本超,周达.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演变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7(1):61-64.
  [14]李晓瑞.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浅析与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08(12):137-138.
  [15]胡慧.农地非农化利益驱动的博弈分析--基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3):66-68.
  [16]崔三常.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74-78.
  [17]张新民.中国农村人才的现状与演变趋势[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1):64-68.
  [18]殷海善,秦作霞,辛有德,等.城郊区农村土地流转调查--以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2(5):526-529.
  [19]张建鑫,任倩,胡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对策探讨[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1):73-78.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