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浅谈细节描写在文本中的运用

时间:2013-12-03 11:45 点击:
全文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着重分析细节的撷取和运用。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丰富内容、深化主题、促进创新阅读、彰显文体风格方面大有作为。因此,我们要重视细节、蓄存细节、运用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
  细节,是泛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事件过程以及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看似无关紧要,却很有描写价值的细微环节。细节描写,就是作者从那些不是很明显的细小环节中去发现和提取能展示人物性格、烘托文章主题的某些方面,加以详细的有时甚至是多次反复照应地描写,借以具体而生动地展示环境、事件或人物。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就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典型化的细节描写,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艺术化的再现和反映,作家们就很重视对细节的选择和描写。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和脸部表情最容易诚实地泄露心灵秘密。因此,鲁迅的话既是他创作体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前辈作家作品的规律总结,即要抓住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
  常言道:"手眼通神。"抓住手、眼这样的细节来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许多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时的着力点和亮点。本文拟从对初中教材文本的解读中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去理解细节描写的撷取和运用,期望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直接手段
  不少文本中都注重用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做到"于细微处见精神"。作品中的手,也像眼睛一样,是性格化了的。特别是那些活动着的手,哪怕是很细微的动作,往往能显示人物的个性特征。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写到了孔乙己的一双手。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所写的那双手上理解孔乙己的形象。例如文中写道,面对短衣帮的嘲笑,孔乙己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然后"便排出九文大钱"。"排出九文大钱"即用手一枚一枚地数着排放下来,孔乙己用这手做出慢吞吞的动作,既掩饰了内心的不安,对短衣帮的不屑,同时也表示对这几文钱的珍惜,还表现出他把钱一个个地往柜上排放的姿态和付现钱从不拖欠的好品格。这与后文"摸出四文大钱"形成鲜明对比。再如文中写道:"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上,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走",只能说明是脚的动作,而这里却说是"手",乍一看,很是奇怪,仔细想想也合乎情理。用"走"说明孔乙己行动的所有支撑力全部集中到"手"上了,腿已经不起任何作用。这正说明孔乙己受伤惨重。文中还有那双用来蘸酒写字的手,那双用来罩茴香豆碗碟的手。文中这双意蕴丰富的手,活画出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爱慕虚荣、自命清高、心地善良等。这双手是封建教育和封建文化罪恶的铁证。可见,手的表现力不可忽略,高明的作者会利用它来把人物形象雕刻得十分鲜明。还有文中对长衫这一服饰的细节描写,无不生动地表现了孔乙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又如《变色龙》中有一处关于手指头的细节描写,它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从反面衬托出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卑劣品质。它一开始"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是赫留金用来要挟的资本,要求赔偿的本钱。当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时候,手指头又成了他冒犯名种狗的罪证。"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奥楚蔑洛夫对手指头态度的变化,又一次使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态跃然纸上。
  二、细节描写是丰富故事情节的具体材料
  假若说文本中的情节就像一个人的骨架,语言像人体中的血液的话,那么细节就像是人体的肌肉。如果文本没有细致丰富的细节来充实的话,它必然会非常的空泛和缺乏真实感。
  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一文中十分注重细节的安排,如写范进看了报贴后欢喜疯了的过程就做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第一层中写"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第二层中写"拍着手大笑",第四层中写"拍着笑着"。第三层的细节设计最妙,让他踹在塘里,对其进行漫画式的"丑化":"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也丰富了故事情节。再如写给范进治疯时,胡屠户"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待范进清醒过来后,"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整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此处描写手的可笑动作,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更为精彩的是写胡屠户接受范进的赠银的细节。"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段话使我们从手的各种动作中看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胡屠户非常贪财,又不能不假意推让一下,他贪婪而又虚伪,显得非常可笑。这些动作描写都很明显地体现了他的内心活动;"攥"字将他假意推让的心理暴露无遗,"舒"字活画出他口是心非的嘴脸,"缩"、"揣"将其贪图钱财的小人相表现得惟妙惟肖。
  再如《变色龙》一文四次写军大衣的细节描写。课文开头,奥楚蔑洛夫身穿一件新的军大衣出场,这件军大衣是沙皇警官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作者用这件军大衣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第二次写军大衣是在奥楚蔑洛夫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以后"把大衣脱下来。脱大衣的动作既揭示了他因"判"错了狗猛吃一惊浑身燥热的胆怯心理,也表现了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见风使舵的狡猾。当他训了赫留金一顿,忽听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又立刻抖起威风。可又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这时他大惊失色:"给我穿上大衣吧……"这里穿大衣则是他心惊胆战的表现,以遮掩他刚才辱骂了将军而心中更深一层的胆怯。结尾,他训了一通赫留金后"裹紧大衣……径自走了",这是第四次写军大衣,他力图保持自己的威风,但对于自己不光彩的表演,却又不无难堪之感,所以裹紧大衣灰溜溜地走了。课文通过对军大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的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有了这些细节描写,文本内容丰富起来,增强了可读性和真实感。
  三、细节描写是深化文章主题的点睛之笔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无需多说。画龙须点睛,这是艺术创作中的一条重要经验,也为人们所熟知。因此许多作者也利用细节描写来深化文章主题,使之成为点睛之笔。就拿描写"手"的细节来说吧。如王愿坚的《七根火柴》结尾写到无名战士留给人间最后一个动作是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于漪老师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就抓住了这个特写镜头进行引导,犹如舞台上,背景逐步暗下来,光束全集中到那只指向北方的手上,意味深长。因为那是中华儿女前进的方向,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这只手内涵丰富。那高擎着的手在同学们眼前不断的伸展着,震撼着每个同学心灵。这个细节描写更是豪迈有力,蕴含着无限的激情和力量,展示了他坚信革命胜利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从而在读者的心灵世界里矗立了一座无名英雄的永远的丰碑。作者巧妙地利用这一典型的细节描写深化了主题。
  再如法国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的细节描写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作者描写屋顶上咕咕低叫的鸽子,让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国话唱歌吧!"文本留下来的空白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还有文本中前后出现的两次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这些细节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不可或缺的,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尤其是结尾处写道:"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无言的手势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无以复加,"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表现。这样的细节描写,使小说主题得以深化,言己尽而意无穷。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