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双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2)

时间:2013-11-05 14:49 点击:
对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各高职院校对双师素质教师评价标准认识的偏差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目前大部分院校将双师素质教师简单地定义为双证双职称双能教师;双师素质标准缺少科学有效的操作细则,从而影响双

  对以上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各高职院校对“双师素质”教师评价标准认识的偏差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目前大部分院校将“双师素质”教师简单地定义为“双证”“双职称”“双能”教师;“双师素质”标准缺少科学有效的操作细则,从而影响“双师素质”教师资格的认定和质量;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较科学和完善的“双师素质”考核评价相关的办法和制度。
  3.“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调查结果与分析。(1)在贵校“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调查中,80.38%的教师所在的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占80%以上,19.62%的教师所在的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不足80%。(2)在对您认为要成为“双师素质”教师有哪些困难的调查中,52.58%的教师选择无实践锻炼的机会,20.35%的教师选择学校激励政策不健全。(3)在您认为学校在“双师素质”培养上的经费投入的调查中,10%的教师选择很好,80%的教师选择一般,10%的教师选择较差。(4)在您认为影响“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因素(多选)的调查中,93.76%的教师选择“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制度不完善和培养制度尚不健全,85.21%选择缺少“双师素质”教师在职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知: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在“双师素质”师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内涵和认定标准上存在诸多歧见;培养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流于形式;缺乏对兼职教师队伍的管理,导致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差;对教师的继续教育重视不足,缺少“双师素质”教师在职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绩效评价体系的滞后致使“双师素质”教师的价值难以得到有效实现等。综上所述,诸多原因严重羁绊高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的脚步。
  三、对策及建议
  1.强化制度保障。(1)健全法律法规及经费保障机制。“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内外因素的有机结合,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和教师本人多方的密切合作。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现有的《职业教育法》虽然对职业教育义务作了相应的规定,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应制定适用于高职教育“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法律法规,通过政策引导,调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方对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培养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建设“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此外,还需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增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资金,并设立专项培养经费。(2)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向“双师素质”发展的内驱力。首先,要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据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特殊性,出台与之相应的职称评审标准,应把专业技能考核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还需适当降低学术方面的要求,从而真正体现出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的区别。其次,要将“双师素质”教师的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奖励和进修机会等方面直接关联起来,激发教师争取“双师”资格的积极性;增加“双师素质”教师的待遇,给予“双师素质”教师评优方面的优先权,并建立专项经费,用于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奖励,形成一种明确的“利益激励机制”,保证“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
  2.完善认定和考核体系。《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诠释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反映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对“双师型”教师标准的理解。但仔细研究会发现,现行的“双师素质”认定标准还存在问题:一是认定标准过于简单,缺乏融合教师教学活动所需的相关能力要求,二是量化指标不全面且界定不清晰,可操作性不强;三是缺乏动态考核和目标激励,一旦认定无需再努力。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标准,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认定标准要按不同类别和级别进行构建,并设立初、中、高三个等级;要将知识、能力、素质等教师个人基本教学技能和实践、实训基地建设、技能竞赛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作为认定标准,最终由行业专家和学校共同鉴定其“双师素质”资格。在考核体系中,要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适当加大实践技能的权重系数,对其教育科研论文的考核也应突出教学实践与改革、实用新技术等方面,再结合相关定量、定性指标,为“双师素质”教师的考核提供科学的参考标准。其次,要建立动态的认定及审核机制,“双师素质”教师资格不能采取终身制认定方式,要进行动态考核,对原取得的认定资格进行评审,以保证教师的能力能适应学校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