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大学生作弊现象常见的不合理认知分析(2)

时间:2013-11-02 14:28 点击:
(三)将作弊问题过分道德化 许多的教育者喜欢以道德的眼光看待一切,究其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是因为它简单、方便,可以不需要太多经过大脑就可直接将人的行为进行分类,并能得到众人的认可。笔者认为,人类之所以要接

  (三)将作弊问题过分道德化
  许多的教育者喜欢以"道德"的眼光看待一切,究其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是因为它简单、方便,可以不需要太多经过大脑就可直接将人的行为进行分类,并能得到众人的"认可"。笔者认为,人类之所以要接受多层次的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不能简单地用道德去框定一切。用道德评价一个人的作弊,很容易将其错误放大甚至将其全盘否定。学生作弊的错误我们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用道德评价所带来的错误却常常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学生由此除了承担学校的处罚外,可能还要承受来自生活和社会的巨大压力。道德的评价常常会掩饰事件背后的本质,也正因为如此,难怪乎哲学家尼采曾经说:将一件事情或一个人道德化,其实是极不道德的。[9]
  学生经过层层选拔才进入大学,他们是这个社会最优秀的智力群体,他们最终将会占据各行业、各领域的最前沿,成为这个社会的明天。纵然他们的重要性如此之大,但是正如国外学者(moffaft)所说:"在大学,作弊像呼吸一样自然",[6]大学的作弊现象依然十分普遍。从上文的研究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此高比例的学生参与作弊,若是单纯从道德的层面来评判作弊行为,那等于说这个世界的大学生一大半是不道德的(甚至根据部分研究者的数据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是不道德的),这是一个经过事实和简单的逻辑推理后出现的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结果。连这个世界最优秀的群体都是这样,那么对其他的一些智力能力更差的群体又该如何评价?这几乎是对我们人类的整体否定,等于在承认我们人类差不多都是不道德的。这又让笔者想起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问题:曾经有心理学家认为"自杀"是不道德的,但是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我们每个人除了有"生"的本能外,还有"死"的本能,如果套用"自杀是不道德"的话,经过简单的推理我们就能得出人类都是不道德的荒谬结论。笔者认为:当道德失去了边界而指向整个人类的时候,这种道德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人类其实都有作弊的本能,它来自于个体的"本我",只是不同个体受到环境和利益权衡的制约影响不同而已,就如同每个人在饥饿的情况下都想吃饭,但是如果是在一个严肃的会议上,饥饿的人们也不会贸然选择进餐。
  (四)认为学校对待作弊学生的全部措施就是处罚
  奖励和处罚,一直都是管理者维持秩序最锐利的手段。学校不同于社会其他组织,它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教育才是它最本质的工作,作为教育的管理者自然也就不同于一般的管理者。学生作弊只是一个结果,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来自人类灵魂深处的"本我"、作弊者自身原因,也有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负性影响。要防范学生作弊,学校就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建立一套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和考试组织、试场管理机制,增加学生考试作弊的难度,而不是加大学生作弊后的处罚。
  (五)认为重罚可以解决作弊问题
  中国历代的科举考试,对作弊者都是严惩不贷的。如在郭福亮和张博锋的论文《清代科举考试腐败问题探析》中提到:在清朝,一旦发现有考生作弊,可能就要被"枷号示众"、"配杖上百"、"面刺充军"。参与作弊的考官,也会面临着丢官削爵、带枷入罪的惩处。[10]尽管国家对待科举考试如此的良苦用心,但作弊之风依然绵延不绝,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深思。笔者认为,惩罚对作弊肯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棍棒永远代替不了教育,反而有时会成为将学生推下悬崖的凶手。惩罚时务必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情况,还要考虑处罚可能给学生带来的连锁效应,过度的惩处常常会使作弊者因为一次的错误而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如被学校开除或因自己感受到巨大压力而退学),或者被剥夺了他们将来的就业机会(作弊记入档案后被用人单位拒绝聘用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还可能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有的学生因为作弊拿不到毕业证而自杀或者杀人。
  以上就是当下教育界对作弊行为最常见的不合理认知。几千年的作弊史告诉我们,作弊永远不会消失,教育者与其研究怎样用极端的方式根治作弊行为,不如肯定它的存在,做好学生学习的评价工作和考试的监督工作,让学生没有太多的机会去作弊,同时多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和改造学生,让学生在犯错误后也能够体验到这只是一次成长。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