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论陶行知的“生利主义”教育观

时间:2016-12-27 09:40 点击:
摘要:陶行知提出的以生利主义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观,包含职业教育的内涵、目的、师资、学生、设备、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等要素,重新从价值观、标准观和哲学观角度进行思考,能够进一步理解领会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探索

  摘要:陶行知提出的以“生利主义”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观,包含职业教育的内涵、目的、师资、学生、设备、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等要素,重新从价值观、标准观和哲学观角度进行思考,能够进一步理解领会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探索提供理论帮助与支持。 毕业论文格式

  关键词:陶行知;生利主义;职业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职业教育先驱,他提出了以“生利主义”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围绕着职业教育的内涵、目的、师资、学生、设备环境、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和论述,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对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深入反思,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思想精髓,从而更好地为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提供帮助。 

  一、“生利”: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现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者之间互相补充、融为一体。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是满足生活所需之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职业教育是“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他其实是指出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生利”,包括“生有利之物”和“生有利之事”两个方面,即职业教育要教会人们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要满足个体的需求,适应个体的发展,进而为社会、国家服务。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应教会人们生活与生存的技能,所以他所提到的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客体以及教育的媒介无一不是以“生利”为宗旨,以满足生活需要为目标。他认为教育如果不能“生利”,便是违背了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浪费了教育资源,没有实际意义。 

  陶行知提倡生利主义,即指明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分成显性和隐性的两方面,比如农民生产出粮食,工人生产出产品,这就属于显性的职业技能;而像商人的经营活动,医生看病治病,就属于隐性的职业技能,两者的区别是看是否生产出了实实在在的产品,前者有而后者无,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人们生活的必需。“生利”即用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生利”既包括直接生产产品的职业活动,也包括提供服务的职业活动,前者类似于今天的第一、第二产业,后者类似于今天的第三产业。这个“利”,不仅指利益和好处,更重要的是指价值、功能。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价值和生产效率,改良产品和服务质量。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拥有生存技能和健全人格。“生利主义”思想实际上是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即关注个人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陶行知指出,职业教育应“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这就说明职业教育在教会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其个性、潜能和综合素质,其中的关键是道德教育,即要先教会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使劳动者具备良好的素质。职业教育绝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综合素质,要培养人格健全发展的人,要让学生在职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和满足。 

  二、“生利”: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 

  衡量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生利”就是重要标准,即学生毕业后是否掌握了生活和生存的技能,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并为社会做出贡献。陶行知认为,要保证教育质量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标准 

  陶行知认为,成为职业教育教师要具备三条标准:第一是要有“生利之经验”;第二是要有“生利之学识”;第三是要有“生利之教授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职业经验,这在陶行知看来是“根本资格”。他提出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两个来源:一是普通高校毕业生,二是来自职业界的骨干和技术能手。他认为,职业教育教师最好是来自行业企业,因为这些教师本身就是能工巧匠,又热爱所从事的工种,只要培养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即可。他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备“经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是否具备行业企业工作经历,有“经验”的教师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技能。他还提出,教师应随时在生活中跟着三百六十行中的人才学习,不断更新与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教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产实际,应依据生活需求和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来源的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方法应该有所区别。对于普通师范学校毕业的教师,他们缺乏的是职业经历和行业企业经验,所以他们应该要下企业锻炼,补充这部分的知识和内容;可以选拔聘任行业企业的优秀骨干工作人员作为专职或兼职师资,他们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和高超的技艺,但是缺乏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对于这些教师,应该专门培养他们教育教学的技术和能力,便能很好地从事职业教育工作;还可以采取专家与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同时在课堂上教学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这就是现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这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教师的方法,因为在真实地面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理论课教师能够充分发挥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专长,实践课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两者能够互相补充学习。陶行知对于教师任职标准的主张还告诉我们,职业教育教师的从业经历和职业经验是最重要的,所以对于在职教师要重视职业实践活动,学校要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多参加行业企业的相关活动以获取行业最新信息、掌握最新技术技能,教师还可以通过完成课题和参加企业技术或产品的研发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育环境标准 

  陶行知对职业教育的硬件环境建设也进行了研究,拥有独特的观点。他认为,“有生利之设备,方可以教职业;无生利之设备,则不可以教职业”,说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别很大,十分依赖于硬件设备,比如没有车床就不能教车工,没有医疗器械就不能培养医生。另外,职场环境和氛围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因为不同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职业操守等,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降低教学成本,陶行知提出了教学设备的两个来源:“职业学校之生利设备可分两种:一自有之设备;二利用职业界之设备。”他甚至认为,利用职业界现成的设备应该是主要的,这样可以工学两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利用设备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生产任务,创造出社会价值,“此盖利用他人生利设备以施职业教育之彰明较著者也”。所以设备使用的关键点也在于“生利”,即要产生价值,节约资源,这些设备在教学的同时也可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今天所说的“工学结合”。这其实启示现代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实训室“产学创用”的功能,即职业教育中的设备首先要满足教学需要,应该是应时的设备设施,利用这些设备同时也可以承担真实的或仿真的生产任务。另外,利用实训环境和设备,师生可以共同开展产品或技术研发,实训室同时也是工作室或技术研发室,这也是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功能之一,即职业教育不是仅仅进行技术或工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还要利用现有资源教会学生创造创新技术或工艺的本领。 

  (三)教学标准 

  课程是专业教育的核心。陶行知认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诸课,皆以次学毕,是谓毕课”,其中反映出两种课程设计理念:一是工作过程导向,二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思想的来源,对今天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陶行知先生的课程设计思想启示我们,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不必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应该按照工作完成的先后过程和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开设相关课程。课程体系的设计一定要依据职业特点,反映出职业规律。另外,陶先生还提出,课程设计要以“充分生利”为标准,就是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要考虑到课程衔接和先行后续关系,要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就业,可以传授给学生主行业和相关行业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同时具备跨行业工作的能力。 

  在教学模式方面,陶行知还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著名理论,引领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学做合一”理论的主要内涵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其中,做是学和教的中心,“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首先,体现的是一种知行关系,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说明了“墨辩”中所提出的亲知、闻知、说知三种知识来源中,亲知是最重要的,“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所以职业教育应教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亲身得到相应的知识,而不应该单纯地凭书本、凭教师进行纸上谈兵的教条传输。其次,指出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他是教育的促进者、推动者和帮助者;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所谓“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可以随时转换的,即韩愈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之意。再次,这一理论是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发端基础,即职业教育不应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独立出来,而是应该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领悟理论知识,二者紧密融通,合二为一。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地点不一定是教室,更多的是在实训室、车间、厂房、工作线上;学生面对的不应仅仅是书本,更多的是面对机器设备和服务对象;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应仅仅是象牙塔式学术氛围浓厚的书香校园,可能更多的要面对纷繁复杂压力很大的职场环境;要求教师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讲授法,而是要采取情境训练、项目任务、工作实务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在考核方式上,要由传统的书面考核转变为笔试、口头测试、实际操作能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要由传统的终结性鉴定方式向形成性鉴定与终结性鉴定相结合的方式转变,重视对学生的过程考核。另外,在学生做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即让学习者掌握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才能实现真正的“做”。只有教会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才会独立地面向社会,不断总结工作方法和规律,解决各种无法预估的问题,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以贯之的整体,教师教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讲解的知识要与实际工作相关,突出知识和技能的一致性和实用性。 

  建立了以上的标准,将大大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因为这样,教师不会空谈,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学习,学生都会练就一技之长,也会注重自身人格的健全发展,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社会。 

  三、“生利”: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生活教育存在的现实前提就是关注民生、发展生利。陶行知积极主张通过生活教育解放人性,发挥个性,让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特点接受教育、掌握生活方法、学会生活技能、激发生活智慧,这本身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以“生利”为宗旨的职业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陶行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生利主义”其实就是指教育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教育是实用的,不是脱离社会和生活现实的空洞理论和学术研究。 

  首先,陶行知认为,教育是为教养学生而服务的,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学校是因为学生而存在,要以学生之乐而乐,以学生之忧而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他认为,凡是被称为“主义”的理论都是可以指导实践的,所以他提出的“生利主义”与“衣食主义”和“生活主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能够使学生在生活上获得幸福,能够学到真实的技能,使自己衣食无忧,反之“不能生利之人,则虽有安富尊荣亦难长守”。所以,他主张职业教育要体现实用主义哲学,教师应教会学生生存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养成积极的情绪和态度,帮助他们尽快地成长。 

  其次,对于专业或职业的选择,陶行知认为,应依据才能和兴趣作为选择标准,不存在适合不适合,而是在于“最适与非最适”。如果学生择业不当,就会造成学生“在校之时,学不能专;出校之后,行非所学”,陶行知先生的这一观点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启发很大:职业院校应该开设职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前沿信息介绍等课程或讲座,教师在授课时应从职业整体的视角入手进行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学,而不是单一地讲授本课程的相关内容。职业教育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职业与就业指导,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有一定经验基础的职业进行学习,在就业时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当学生选定了一个职业或专业以后,教师要加强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个性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便一开始可能这个专业不是学生最适合的,但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育培养就可以转变为“最适”的。 

  另外,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即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比学习“什么”更加重要,这与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精神是一致的。他指出,真正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 即首先是学会怎么做,其次要思考为何这样做和如何做得更好,然后就是创新做法,取得更好的效果,做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更是思考的过程;他提出,学生不要读死书,要“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号召“用活书去生产,用活书去实验,用活书去建设”,这些都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教育思想,虽然是基于旧中国教育落后的现状,但这种让做学问的人解放双手参加工作和劳动,让劳动者读书和学习文化的思想,实际上也是他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哲学思考的体现。 论文网站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张东.论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在现代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高等职业教育,2011(7):83-86. 

  [3]魏启晋,刘祥.论陶行知的职业教育要素观及其当代价值[J].职业教育研究,2009(7):159-160. 

  [4]孙惠.用陶行知思想启发中国职业教育管理[J].中州大学学报,2010(8):88-89. 

  (责任编辑:王恒) 

  On Tao Xing-zhi's Education View of "Doctrine of Collective Benefit" 

  ZHANG Dong,YU Dong-yang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 The education view of "doctrine of collective benefit" proposed by Tao Xing-zhi involes the connotation, purpose, teachers, students, facilities, courses,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etc. Reconsidering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 criterion and philosophy, can help further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Tao Xing-zhi's view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giv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exploration. 

  Key words: Tao Xing-zhi;doctrine of collective benefit;vocational education view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