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基于网络舆情视域下的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初探

时间:2021-05-13 11:17 点击: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它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在政治安全方面。主要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网络舆情实行意识形态渗透、网络不实言论形成不利于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舆
  1网络舆情的发展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挑战
 
  舆情是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和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①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②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网络的直接受众与参与者不断增加,网络成为了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媒介。因网络拥有庞大数量的受众与参与者,这些受众与参与者可自由、直接地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表个人观点与诉求,这使得网络迅速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场所。不可否认,网络舆情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协调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敏锐地意识到,网络舆情的发展对我国的安全问题,尤其是政治安全问题带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网络舆情实行意识形态渗透。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政治安全的精神支柱,是一国政治体系获得民众广泛认同并保持持续稳定运行的思想基础。③意识形态的稳固对国家政治安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然而通过网络平台,一些境外敌对势力以及西方意识形态散布者通过网络对我国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进行恶意炒作,扭曲事实,以期对我国政治制度和领导人形象进行抹黑,同时在此基础上大肆宣扬美化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挑起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使民众对我国意识形态产生动摇,以达到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瓦解与渗透的目的。
 
  其次,网络不实言论形成不利于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舆论导向。相较于传统主流媒体如新闻出版业以及党和政府新闻宣传机构拥有严格的准入和审查制度,网络舆情的传播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肆意的发表个人观点,这些言论包含对时事热点事件的评论与看法,也包含一些不真实甚至主观臆断的所谓的“爆料”。其中不乏一些对政府、对社会不满的个人或组织通过网络形成意见领袖,对社会矛盾突出问题如贪污腐败、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进行犀利的点评,意图引起其他网民的“共鸣”,从而对整个网络舆情的热点产生更大影响。以达到蛊惑不明真相的民众产生对政府执政及管理的强烈不满,最终形成不利于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舆论导向。
 
  最后,网络政治参与诱发的群体事件严重影响政治秩序的稳定。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是民众政治参与的体现,这其中包含征集网民对重大法案修改的意见稿,对涉及国际重大政治活动及国家安全事务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倾向,还有近年来尤为热点的对公职人员的监督等。这些网络政治参与本身都应是有助于维护国家政治秩序的稳定,但由于一些民众的网络言论缺乏理性且情绪化,甚至是一些极具煽动性的有害言论诱发了民众的群体事件,例如“抵制日货”游行、在网络中对举报公权力行使不当官员进行“人肉搜索”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秩序的稳定。
 
  2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是主动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
 
  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网民数达到5.64亿,其中大学生占绝大部分。因为大学生多是18—26岁的年轻群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以及好奇心强,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习与工作需要用网络完成,所以大学生群体是网络应用率最高的群体之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深刻。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没有得到有力的监管与约束,大学生接收到的网络舆情自然也无法过滤,很多危害祖国主权独立、抹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鼓吹西方文化、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等的有害言论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者、未来事业接班人的重大社会历史使命,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安全教育,是主动应对不利网络舆情对政治安全挑战的重要举措。
 
  首先,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安全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科学应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大学生群体尽管都已成年,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面对网络舆情中勾画的美好西方生活、鼓励消费主义价值观、宣扬个人主义和享乐至上的价值观念,极容易被迷惑,从而产生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认同。同时,由于目前高校和社会相关组织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价值引导与政治信仰的培养,大学生对于网络舆情中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缺乏很强抵御防范能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安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有助于培养出对民族具有强烈认同感、对国家安全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大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主动地应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
 
  其次,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安全教育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大学生群体具有年轻气盛、易冲动、做事个性鲜明等特点,在网络群体事件如借助网络传播力量相互借力,进行“人肉搜索”以及由网络揭露不良社会现象从而引发现实社会中的集会游行等事件中,大学生的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这些事件有些是作为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常反应,但也不乏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或组织利用网络平台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故意制造事端,煽动年轻的大学生做出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安全教育,是对网络舆情预警的一部分,以便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警惕度和应对网络热点舆情的辨别度,最终维护我国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
 
  最后,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安全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政治安全意识。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政治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这容易造成两个方面的政治安全隐患:一是,大学生习惯在网络中根据个人喜好发布对国家重大决策或是自有关国家政治制度的言论,他们认为网络是一个“民主”的地方,任何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看法。殊不知,他们的个人观点会被其他更多人看到并不断传播,有的甚至是造成了很恶劣的社会影响。二是,大学生流行通过微博、个人主页、社交网络等一系列的网络平台发布自己了解的或是经历过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无关紧要,但也有可能会泄露出一些重要的政治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网络会被“有心人”所窃取,这对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都存在一定的隐患。因此,加强大学生进行政治安全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安全意识,在网络中能规范自己的言行;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与国内外政治环境的认同度。
 
  3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的策略思考
 
  当前形势下,网络舆情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日趋加重,要使得网络舆情的发展不至对大学生造成过度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要靠国家政府部门对网络信息传播进行有力监管,另一方面也要靠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与引导。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安全教育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是通过政治安全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列宁曾说过,“工人本来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这说明任何教育对象都不可能自发、自觉地生成社会主义思想,同样,大学生本身不会自发的产生社会主义民主意识,更不会去深入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本身就是很抽象的东西,现如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了解基本上都是由从小接受到的课堂教育、社会舆论与自我感受中得来的。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媒体不发达的时代实效性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多样化,多元信息的汇集交融,很容易使得大学生对原本的信仰产生动摇,让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境外分裂组织有机可趁。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安全教育,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执政党、国内外政治环境做一个充分的介绍与说明,一方面在课堂上对中央文件做具体地解析并配合实际案例加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在课外开展一些实例考察调研活动,并要求大学生撰写调研报告,从实际出发,以所学所看为基础深刻地认识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现状,由此更加坚定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安全教育改善大学生参与群体事件的干预方式。有大学生参与的群体事件,无论是网络群体事件如“人肉搜索”、扩大热点关注,还是由网络现象的揭露转而形成现实社会的群体事件如集会游行等,之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干预都是以强制制止和施以处罚为主。这样的干预方式显然效果不佳,不仅不能有效杜绝大学生参与群体事件,如果方法过激反而会引起大学生的强烈不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干预主体一心只想稳定住大学生的实际行为,但并没有有效引导大学生去认真地剖析事件本身的是非善恶。这样做即使阻止了大学生对某件群体事件的参与,但不具备长期效果,当再次遇到类似事件时,大学生还是会继续参与。因此,作为高校在平时的教学中开展政治安全教育,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浅出地分析事件的利害关系,启发学生自我认识到事件的危害性,长此以往,能够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的心里筑起对群体事件的防御墙。
 
  三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安全教育增加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的了解。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政治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其原因是他们始终认为网络是一个绝对民主平等的空间,无论在网上发表什么言论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因此才会出现发布不实信息,传播、发酵、扩散新闻焦点等行为。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政治安全教育,在课堂上为学生一一列举出现在网络中因言论不当引起的社会负面影响案例,为学生解释其中的违法违规的部分,并由此及彼地对大学生提出预警,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安全意识,减少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做出的不当行为。
 
  注释
 
  ①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7.
 
  ②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③虞崇胜,舒刚.社会转型期网络舆情治理创新——基于政治安全的视角[J].行政论坛,2012(5)
 
  参考文献
 
  [1]山河,左功叶,周黎.网络舆情中的社会安全隐患研究[J].求实,2010(7).
 
  [2]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学术论坛,2008(4).
 
  [3]爱斌.关于网络舆情的引导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2).
 
  [4]秀红,范江玲.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新疆社会科学,2012(5).
 
  [5]爱民.高校网络舆情与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12(5).
 
  [6]冬梅.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对策[J].理论观察,2012(5).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