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语境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探索

时间:2021-05-17 14:17 点击:
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渗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指导大学生在国际视野中形成独到的审美观、组织大学生开展审美实践活动、指导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培养审美情趣等途径来完善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
  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缺少直觉、领悟和灵气,他们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不能与专业知识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这些将严重束缚和制约他们向高层次发展。通过对大学生审美状况的调查发现,阻碍大学生审美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包括知识面狭窄、教师的引导欠缺、缺乏同学交流等;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审美教育活动是举办有质量的文艺晚会、由学校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大学生最需要的审美教育内容包括礼仪审美教育、传统文化审美教育、世界各地文化审美教育、自然风景审美教育、情感审美教育等。这些事实强烈地折射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本文意在打破审美教育只是艺术教育的传统框框,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探讨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关注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升
 
  1.审美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素质教育的其他组成部分协调发展。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一个既散发着智慧馨香又拥有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辉的人,是能给人以美感的,这样的集体和社会才是和谐的。当代大学生需要注重提升自身审美素质。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创造力。学生有了审美追求的冲动,才能真正体验知识的美妙。
 
  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意义上来说,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求。从美育功能最大化的视角看,审美教育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审美教育不仅具有独立地位,同时,它还可以辅助其他基础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是第一位的。
 
  2.审美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必要前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新西兰的高等教育在大学的办学方向上明确了创新教育和智慧启迪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作用之一。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美学和艺术中享有的自由是科学可以依靠和借用的钥匙和拐杖。实践证明,科学与审美是相得益彰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从其夫人的古典音乐中吸取的灵感就非常有益于他的科学研究和对学生的教学。而且,根据创造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创新精神的焕发也需要社会环境、责任意识和个人的素质等众多内外部条件共同起作用。物质财富竞相涌流和价值取向市场化的现代社会使人对自由及情感的要求越来越受到挤压。生命个体需要超越现实的束缚,才能获得一定的精神和情感的满足,内心世界才会拥有广阔的天地。审美教育把人的喜、怒、哀、乐充分激发和释放出来,使个体的自由与情感需求得到满足,斗志更加昂扬向上。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精神和文化的栖息地。
 
  3.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的重要条件
 
  所有的教育都以健全人格为终极追求。康德认为,美是一座桥梁,连接知识的学问和信仰的桥梁。孔子眼里的君子需要通过学习礼仪制度来塑造人格品性。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一点在古今中外的教育中可见一斑。审美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不为狭隘功利所羁绊,有助于大学生培养高雅的气质、形成良好的品格、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陶冶情操的空间,使其人格向着完善、美好的方向发展。
 
  4.接受审美教育是大学生追求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周国平说过,幸福实际上是人性的各个方面都发展得很好,能享受到做人的快乐。然而在现实中,社会地位及财富的增长与生活中幸福感的增长不成正比,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经常感到焦虑和不安,难以获得幸福感。大学生在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人生目标等方面的体验细腻微妙,而且经常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科学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素质能够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幸福观,获得追求幸福和拥有幸福的能力。
 
  二、当前大学生审美实践中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见,容易在主导社会的变革中迷失自我,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校内的审美活动参与性不高,希望得到系统的审美理论指导与学习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这些反映出目前我们审美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偏见反映出审美价值观的问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认为朴素大方是审美的主流,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审美受金钱的限制和约束。有的大学生认为把家长寄来的钱用在审美活动中是追求虚荣的表现,应该把家长的辛苦钱完全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上;有的学生虽然从认识上注重“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但不能够坚持以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指导日常行为,在审美认知与审美行为之间出现偏离。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缺少对美的感知的经验,导致其在审美活动中,虽然已有一定的审美认知基础,却不能发现和运用审美信息,表现出较低的审美认知力,甚至出现审美价值观的功利化和媚俗化倾向。这些都说明大学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任务还很艰巨。
 
  2.在主导社会的变革中迷失自我
 
  主导社会的变革使社会实践的主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格危机,具体表现为:物欲沉迷、信仰空虚、道德扭曲、社会浮躁。大学生身处这样的社会中,容易失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自由和超越的理想追求也逐渐淡漠,对生活丧失了审美趣味,焦虑、压抑、庸俗、散漫侵袭着他们的心灵。
 
  3.主观修养的欠缺导致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认知不成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同龄人的陪伴,导致他们在人际认知中容易产生偏颇,人际关系不良,容易产生孤独、自卑、嫉妒、怀疑等不良情绪。
 
  德国诗人、教育家席勒讲过,只有美育能赋予人社交的性格,拥有审美趣味的人才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在整个人生历程中,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处于最高峰的位置,情感归属和交流需求对他们来说尤其重要。
 
  4.审美活动类型和内容单调使学生对校内的审美活动参与性不高
 
  大学校园里的审美活动主要是健美操训练与比赛、展览参观之类的,还有上网、去图书馆等,更加前卫一些的诸如模特选秀等则鲜有涉及。另外,校园里也有社团活动,但是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原因包括:在时间上容易与晚上的公选课冲突;部分社团活动缺乏经费,需要学生交费;学校从管理的角度强制学生参加一些与审美有关的活动,也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校园的消遣娱乐性艺术相对于那些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新颖但内容浅显。大学生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热衷于追求感官的刺激和满足,对艺术内涵的轻视导致他们在审美选择方面拒绝价值判断的审美,这样非常不利于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5.希望得到系统的审美理论指导与学习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在主观上对审美理论修养的重视不能代表对具体审美理论知识的重视。大学生的审美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对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知识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掌握。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