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建筑论文 >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模式探讨

时间:2014-07-16 11:39 点击:
摘要:历史街区是城市的重要构成元素,它是一个城市文脉的体现,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只有保留历史街区生活的真实性才能保证街区主体和 载体的完整性,才能实现城市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街区;传统文化;居民 引言: 历史街区是历

  摘要:历史街区是城市的重要构成元素,它是一个城市文脉的体现,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象征。只有保留历史街区生活的真实性才能保证街区主体和 载体的完整性,才能实现城市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街区;传统文化;居民

  引言:

  历史街区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存留下来的建筑群体,它记载着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信息;它是成片的而不是单幢的房屋,因而能反映出城市的特色和风貌;还因为有人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存活动,街区能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单个的文物古迹或历史景点虽然也能反映城市的历史,但它无法代表城市的历史进程,所以拥有能够反映历史名城特色的历史街区至关重要。

  1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价值认识

  历史文化街区是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地段是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历史街区的意义不仅在于还原街区的历史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历史街区可以容纳现代社会的行为模式与人格需求,进而促进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有助于地区多元化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曾经对此进行过说明,“人们的注意力不应该只放在历史的审美情趣上,而更应该放在历史的价值观对现代生活的作用上。”就是说,当“保护”历史街区成了头等大事,其他什么事就做不了的时候,街区也必然会变成逐渐风化的化石,一点一点地消失。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实践中,尽管一致遵循“对历史街区真实性保护”的原则,但由于规划者、实际操作者对“真实性”各自不同的理解和社会文化被同质化等各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在对街区硬件的保护上各地的保护形式五花八门,尤其是落后地区因无保护经验,保护标准僵化死板。而对生活真实性的保护往往不够重视,导致象征地域历史特征的历史街区文脉逐渐流失,其中以居民置换和旅游开发带给历史街区的冲击尤为强烈,主要体现在:

  2.1、破坏原著居民生活真实性,历史韵味不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另一种造假行为。

  城市记忆作为构成历史文脉的基础,是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渐沉积而成的。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改造和开发造成过去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居民更新在现在以极短的时间完成,这一突变性的社会结构变化使历史街区城市记忆的延续与传承成为问题。城市记忆主体的快速变化必然导致街区历史文脉的弱化以及原居民对这一地区认同度的下降。

  2.2、过度注重经济效益,文化对商业妥协,忽视了街区保护和发展本身的问题。

  以经济目的为出发点的旅游开发观念成为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障碍。为了满足不断上升的旅游要求,餐饮、会所等一系列旅游商品随之而来,原来的居住性历史街区变成仿古商业步行街。现在的改造粗暴地把原有的文化生活模式割断,强行注入单一的商业模式,虽然短期内能带来商业利益上的成功,但不论从历史街区保护或是传统文化延续的角度来看这种改造手法并不可取。

  2.3、以丽江古城和成都宽窄巷子为例来分析

  地处云南西北部的丽江古城拥有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多元文化形态。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后,丽江古城以“用保护世界遗产带动旅游业,以旅游发展反哺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被认为是为世界城市类型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共同难题探索出了全新的路子和经验。

  然而十余年的实践证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造成丽江原住居民大量外迁,地客商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传统民族文化遭受冲击、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改变,“过度开发”、“太过商业化”的质疑不绝于耳。

  原本展示了老成都人市井生活原真性的宽窄巷子,在商业资本的疯狂介入后,宽窄巷子被视作产生利益的文化地标和旅游景点,传统居住模式遭到了严重威胁。在有利可图的餐饮、商业和旅游业面前,传统文化只有在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时候才被拉出来作为陪衬与装饰,老成都市井文化在宽窄巷子就这样消失殆尽。改造后宽窄巷子呈现出的传统风貌虽然保留了胡同的街巷空间尺度和建筑形式,但也只是一种刻意拼贴和营造的商业景观。

  对历史古城和历史街区进行保护改造首先考虑的是“人”的因素,原居民和外来人口由于生活和工作方式的不同,他们之间关于城市记忆的认知上存在明显差异。原居民对于城市记忆的感知更多是源于祖辈和自己与街区的联系,而外来人口大多关注的是如何在其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他们既没有对街区的历史认知,更谈不上对街区历史文脉的传承。其次,改造后街区的商业旅游应该是辅助产业,大部分的街区应该保持它原有的定位。值得注意的是,保护目的在于恢复并发展历史街区内具有历史个性的生活方式,而非仅仅是具有街区特点的空间与形式。

  3、方法与对策

  城市文化遗产属于活态文化,既不能保护得太死,也不能太松,需要在保护与利用间寻求平衡。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通过置换新的功能提高老街区的经济活力无可厚非,但地区的多样性也不能够忽视。在坚持保护生活真实性下使其获得重生是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3.1、做好保护性规划设计

  保护规划要求对城市的历史、街区发展和演变、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形态等应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对当地的建筑风格、地区特色,对具体的房屋建造年代和保护要求都要做出判定、鉴别和考证,才能对每一地块的每一幢房屋提出保护和修改的意见,规划设计必须与后续的建筑改造保持很好的延续性与配合性。

  3.2、渐次的小规模开发、重建、改建和调整

  不间断的小规模改建是有生命力的,这种改造的实质是通过街区有机的自发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小规模更新,在历史性街区中实现新的具有传承性的生活秩序。

  3.3、街区性质的定位

  历史街区应具有独特的生活形态,既要体现其生活真实性,实现历史街区的持续发展,又必须具有对外部人群的吸引力。

  恢复、调整街区原有的商业活动,使其成为整个城市文化和经济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要注意,过度的旅游会对街区的生活模式带来伤害,并使旅游业自身因为街区生活模式的完全变化而丧失其本质的魅力。所以对于历史街区要维持真正的内在魅力,必须使它的生活方式稳定、渐进地发展。

  3.4、开发的参与者

  如果单纯依靠政府来进行财政补贴是杯水车薪,而且会因为行为的滞后使保护工作陷入被动;一般房产公司没有实力来应付全面保护所需的投入资金与投入周期,而单纯依靠房产公司又会陷入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带来对原有生活模式的破环;真正有生命力的保护是来自街区的居民、房屋的所有者对自己生活场所的尊重和维护。所以应在政府的鼓励下,积极引进官方与民间资本,引导原著居民主动更新维护,既延续他们在那里的生活,又适度进行商业开发运作,实现街区的自我保护更新。

  4、总结

  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中,生活方式及生活形态的存在是街区的真正核心问题,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是人们内在精神的要求,是城市居民的文化载体。它超越了建筑形式的含义,甚至比单纯保有历史街区的传统 建筑外壳更具有实质意义。具有前瞻性的保护工作必须把保护的层次提升到保护生活方式与内涵文化的高度上来,这样才能提高历史街区在城市精神层面的认同,完善并充实城市的地域性文化特点。保护的实质在于改造现状的混乱状况,恢复街区空间体系的原有有机秩序,使之核心期刊查询与现代文明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健,王勇,李广斌.回归生活世界——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问题的探 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8,04:99-103.

  [2]罗小未等.上海新天地广场——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的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木基元.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保护及其指导意义[J].云南民族学院 学报(哲社版),1999,06:52-56.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