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中西文化 >

儒家伦理观与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契合研究

时间:2021-05-07 10:33 点击:
儒家伦理观与马克思主义伦理观都是根植于这块土地上的伦理文化。两者的契合对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方面探讨儒家伦理观与中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契合对现实的意义。

  【摘要】儒家伦理观与马克思主义伦理观都是根植于这块土地上的伦理文化。两者的契合对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方面探讨儒家伦理观与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契合对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伦理观;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契合;现实意义
  一、儒家伦理观的内容
  儒家伦理是指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网络中有序化的道德,是关于人际关系的道理。儒家伦理观通过道德规范的形式表现出其基本内容。孔子把“仁”作为道德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其下放置“孝”、“悌”、“礼”、“信”等具体德行,由此形成了最早的系统的道德规范体系。孟子基于孔子思想提出了“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原则。董仲舒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纲”的思想,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道德文明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被这些道德规范渗透着。儒家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在当代运用的过程中会有诸多的不适应,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的看待这些封建社会道德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即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马克思伦理观是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运用到具体革命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依托,不断吸收传统道德观中的精华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根本性质仍是马克思主义的,它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创造性发展和应用。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的国情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三次理论飞跃,这三次理论飞跃使得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化成为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毛泽东伦理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性继承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观点。
  邓小平根据社会发展的各种状况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提出要加强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的建设。邓小平伦理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社会的道德面貌焕然一新,新的优秀品质不断产生和强化,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江泽民伦理思想提出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建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主要规范的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体系的要求,并在加强道德建设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
  在21世纪,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的同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概念。科学发展观是要求以人为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是继毛泽东伦理思想、邓小平伦理思想和江泽民伦理思想之后又一重要的理论成果,它与毛泽东伦理思想、邓小平伦理思想和江泽民伦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对毛泽东伦理思想、邓小平伦理思想和江泽民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强大的生命力。
  三、新时期两者的契合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契合
  1.“以人为本”的实践观与惠民思想的契合点
  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的体现。我国人口组成中农民占了很大部分比例,农民安居乐业与否,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是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孔子是历史上最早提出惠民思想的思想家之一。《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面对社会动荡中民众生活的疾苦和无保障状况,孔子认为为政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民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子路》“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以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关注民生、施政惠民是儒家伦理观中“德治”政治道德的代表,也是“历代明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共识,更是历朝历代统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惠民则是人本主义的直观表现。“以人为本”的实践观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人本主义特征。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必须切实的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到以上原则,就必须要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现况,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落实、实现这些原则和目标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以惠民思想为代表的我国传统道德伦理观中的优秀成分,使之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共同作用,无疑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2.两者契合的现实意义
  第一,使我们注意到,必须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古代到现在,只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真正的达到稳定与和谐,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我们要从农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才是关键。
  第二,我们在进行物质建设的时候也要关注精神建设,一个国家民的精神状态,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荣辱。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思想深度,这样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得到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越来越完善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第三,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政府在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的同时,要努力减少各种开支,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大幅的提高,社会财富得到丰富。农业仍是我们国家的基础,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在农业发展中仍有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的进行农村体制改革,制定各种利民惠民措施,发展农村教育,从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
  (二)大同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契合
  1.大同思想和和谐社会的契合点
  “大同”一词,始见于《礼记·礼运》一书。书中假托孔子之口,描述了“大同”社会之种种。归结起来,有如下一些特点:在社会所有制与政治目的上,是“天下为公”的;在人事制度上,是选举制的,“选贤与能”,传贤不传亲;在精神文明方面,人与自然是应该顺应“礼”的,“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大同”是物质极大丰富,“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社会治安上,“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虽然《礼记》中关于“大同”的这段话并非孔子本人所说,但这段话与孔子的思想的确是有些联系的。作为一个提倡、推崇“仁”的思想家,孔子的思想中确实有一些大同的因素。比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及“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等等。
  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人民代表大会十届三次会议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进入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再发展、再创新的结果。“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这个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