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中西文化 >

基于代际冲突视野下的猪八戒普世形象考察(3)

时间:2014-12-05 11:40 点击:
(二)思想文化领域极力宣扬新的价值观念肯定人欲 《西游记》产生于明代中叶以后,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是精神变革的重要过渡时期,封建社会的腐朽性充分暴露出来,极端的君主专制导致政治更加腐败。

  (二)思想文化领域极力宣扬新的价值观念肯定“人欲”

  《西游记》产生于明代中叶以后,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是精神变革的重要过渡时期,封建社会的腐朽性充分暴露出来,极端的君主专制导致政治更加腐败。而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新兴市民阶层逐渐壮大,要求民主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解放潮流出现,代表了时代的最强音,如异端思想家李贽公开宣称“声色之来,发于性情,由乎自然”。(《焚书》卷三)在此种高扬个性和肯定人欲的思潮影响下,借浪漫主义手段塑造的耽于人欲的八戒形象,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存境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八戒经历了“人—神—猪”的身世轮回,罪魁祸首,说白了就是两个字——“食色”,因为八戒的胎记性特质作祟,从此八戒的“善食善色”[12]行为伴随了他随后的整个取经历程。这个生猛鲜活的形象是对明初曾被奉为官方哲学,并一度大肆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的公开叫板。如果说“取经事业”是唐僧的天理,那么整天想着“吃喝玩乐”就是八戒的人欲。之前“平天下”的大书《三国演义》中塑造的“高大全”式人物,明显有失真的感觉。而《水浒传》里的与宋江等梁山好汉“全忠仗义”相对应,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贪官污吏高俅、蔡京等辈,恶霸豪绅如西门庆、蒋门神之流,贪污受贿,谋财害命,不择手段,是负面的反动形象,令人憎恶。到《西游记》的猪八戒,由于人的本能欲求,他的身上有狭隘自私的人性弱点,他不是理想中的英雄,而是真实的“现实人”,故而能博得读者的理解和同情。发表文章毕竟“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3]。

  (三)吴承恩个人境况及创作态度的取舍

  吴承恩出生于由书香世儒破败而成的小商人家庭,他虽“性敏而多慧”(《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但在八股取士的不合理科举制度下,吴承恩屡试不第,困顿场屋。其间偶有候补微职,也因“不谐于长官”(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愤而归隐。吴承恩的困顿遭遇使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统治产生强烈的不满,内心有“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二郎搜山图歌并序》)的强烈欲望 。不平则鸣,吴承恩通过创作《西游记》宣泄不平郁塞之气,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实是水到渠成。鲁迅分析:“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14]114“讽刺挪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14]111,袁宏道曾公开宣扬“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及至“宾客满席,男女交焉”,“妓妾数人,游闲数人”,寻欢作乐到“朝不谋夕”、“恬不知耻”(《与龚惟长先生书》)的境地。物极必反,过犹不及,面对此种物欲横流的低俗风气,吴承恩并未随波逐流,在塑造八戒形象时,既立足于阳明心学,又尽显世俗之趣。作者对八戒的食欲是善意的调侃,对八戒的博爱和其他品行则主张用主观精神意志来抑制,使世俗人性更趋于净化,不难窥探社会转型期作家在时代新尚与传统理念间的扬弃取舍,进而折射出特殊时代的文化氛围。

  总而言之,八戒这个“直肠的痴汉”是一个普世形象的艺术经典。“贪和呆”的外在特质其实是他“朴和真”内在实质的一一对应,猪八戒是一个劳动人民的典型化身,它和神、道、佛相对立,表现着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15]八戒的优点和缺点可以让人一目了然,他有浓烈的家园意识,他钟情于食物,他的言语品行更是许多世俗之人的典型概括。今天的社会,草根不断崛起,每个人力图活出自己的个性人生。阿Q的“精神胜利法”被视为是当今国民的劣根性受到批判,而他的远亲猪八戒更是这种人性弱点的根源。我们可以借鉴代际冲突中八戒的经典形象构建,力求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化解矛盾,在未来的文学创作中再创经典。

  参考文献:

  [1]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

  [2]周怡.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4,(4):67

  [3]王震亚.文学世界与代际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5-6、98.

  [4]金定海.表达与被表达——“90后”代际话语权的 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5][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管先恒.论《红楼梦》的文学伦理学意义[J].江淮论坛,2014,(2).

  [7]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纲要[M].刘福堂,等,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5.

  [8]张锦池.漫说西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9]吴怀琪.孔子学说的普世性、民族性与时代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10]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11]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12 .

  [12]蔺九章.《西游记》中的“食色”叙事形态及其文化意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93-99.

  [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

  [1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5]李希凡.猪八戒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C]∥论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1:318.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