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中西文化 >

例谈古典诗歌教学的多重艺术审美(2)

时间:2014-10-06 15:59 点击:
(一)画面之美 近似的审美使得中国古代诗画具有很多相通之处。优秀的诗作恍若在读者面前缓缓展开一幅卷轴,而精美的画作,往往也别具诗意。王维出身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他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
  (一)画面之美 
 
  近似的审美使得中国古代诗画具有很多相通之处。优秀的诗作恍若在读者面前缓缓展开一幅卷轴,而精美的画作,往往也别具诗意。王维出身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他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的同时,也是一位画家。他对自然景物有着独到而深刻的感受,所以能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苏轼有一段对王维诗的评论,被后代引为经典:“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因此成为王维山水田园诗最重要的特点。 
 
  王维对于自然现象的感受非常敏锐,又有着卓越的艺术才能,善于择取富有特征的细节来刻画山水的特色,赋予他们灵魂。《山居秋暝》是王维“诗中有画”的代表作之一。静态来看,这首诗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秋山雨后图,枝繁叶茂的山林空空荡荡,新下过雨,一切显得更加清新自然,天气向晚,秋色如许。一轮明月洒进林中,劲松格外高大,玉带一般的是河流,月光之下泛着点点白光。再向外是一群浣衣女子,一个个端着洗衣盆,表情怡然,而旁边的一片荷塘中间,渔舟轻轻驶过,分开了密密的荷叶。如此安静祥和,秋景虽不比春天的芳树万千,却也是别有滋味,王孙啊自可留在山中玩赏。这样一幅卷轴,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祥和恬淡的田园风光。 
 
  然而这并不是全部,经过王维的巧妙安排,这幅画已然不是静态,我们仿佛已经走进了这样一片山林,我们看到了新下过雨的山林,秋意正浓,偶尔有一两声的鸟鸣,这是一个低调的色彩世界。往前走是一片松林,似乎月光真的照在我们身上,而耳畔也传来了泉水叮咚,一切都是流动的而绝非静止。远处传来的喧嚣声打破了眼前的宁静,走近一看原来是洗衣归来的浣女,她们追逐嬉戏,披着月光笑盈盈地走来。忽而又听见双桨划水的声音,原来顺流而下的渔舟轻盈地穿过荷塘,打破了荷塘月色。笑声隐去,一切又都恢复了静谧优雅,这是一种多么理想的动态的诗意空间。 
 
  由此来看,这幅秋山雨后图,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空间都能单独成为一幅画,可见匠心独运。而读者在领略这种意境的同时,不仅体会到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某种相通之处,更是身临其境去王维的理想世界走了一遭。这是一首会表演的诗,这也是一幅会说话的画。这首诗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在于它的精美而又朴素的语言,更在于它所展示的这样一幅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画面。 
 
  (二)音乐之美 
 
  古典诗歌的音乐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乎诗歌本身的,即诗的韵律美,另外一个是诗歌描写的音乐之美。 
 
  1、韵律之美 
 
  诗最开始是与歌紧密联系的,即使到今天,我们仍然喜欢以“诗歌”连称,除了中国人语言中喜欢双音节词之外,更因为“诗”与“歌”的紧密联系。诗在产生之初,是通过唱的形式来流传的,《诗经》305篇,大部分都是配曲演唱的歌诗。《文心雕龙·声律》篇提出:“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十一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刘勰在此说明了文章要音韵和谐的目的,那就是要达到一种击玉那样的清脆之音,文辞要圆美流转,美妙悦耳。又指出声韵的好坏在吟咏之间,而吟咏的韵味全在遣词造句之上,也就是要注意音节的和谐与押韵上,如此才能写出美妙的篇章。 
 
  诗歌发展到唐代,产生了律诗和绝句,韵律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诗人每写一句,都要经过反复吟咏,务必达到文辞和音韵的完美才罢。韵律和谐主要体现在对仗和押韵上。 
 
  《山居秋暝》对仗非常工整,每一联的尾字都韵律和谐,秋、流、舟、留是本诗之韵。在选词造句方面也非常讲究,颈联和颔联的表现最为明显。“明月”对“清泉”,“松间照”对“石上流”,“竹喧”对“莲动”,“浣女”对“渔舟”,不管是词性还是内容,对仗都很完美,除此之外,韵律方面也给了充分的关注,充分处理好平仄的押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别有韵味。 
 
  2、描写音乐之美 
 
  除了诗歌本身韵律上的和谐之美,有些描写音乐的篇章也向我们展示了音乐的魅力。音乐是与人类文明历史相始终的,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音乐的地位被不断提高,礼乐大统的确立,使音乐最终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封建文人通过音乐来熏陶、修身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白居易酷爱音乐,而且对音乐有着深刻的理解。《琵琶行》是一首写音乐的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的音乐随着人物心境的起伏而变化,一开始调弦校音,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曲调不成,感情却自然流露出来。接着是以琵琶声倾诉悲苦的心事,讲到年轻时声名正盛时,曲调圆润而饱满,是一种志得意满,而眨眼间欢愉不再,琵琶声也随之突兀艰涩,充满着内心的郁愤之情。曲终之时,当心一划,戛然而止,余韵无穷。白居易用高妙的手法让我们领略了一曲变化多端的琵琶语,从激越到舒缓,从戛然而止到激烈再到沉咽,曲子中潜藏着浓烈饱满的情感,这已经不仅仅是音乐,而是琵琶女身世的多舛,更是江州司马坎坷的仕途,音乐和情感的相通性使得一曲琵琶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而达到这样一种情与景,意与乐浑然一体效果的方法,则是白居易深厚的音乐知识和巧妙的艺术手法。用词的精准是成功原因之一,例如“轻拢慢捻抹复挑”这一句描写中,拢、捻、抹、挑四个动词,非常到位,再加上轻、慢这样的形容词修饰,使得读者仿佛看到了那反复多变的手法。在音乐描写之中,用得最多的是比喻的手法,并且多数情况是和摹声词结合使用,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比如写到音乐的急促时,比作“急雨”,并且用“嘈嘈”摹写粗弦的重浊,而小弦的发音却是轻清的“切切”声,和人们窃窃私语一样委婉缠绵。除了这种正面的描写之外,《琵琶行》在叙事的过程中多次渲染烘托,突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通过听众的反映来突出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山居秋暝》和《琵琶行》这两首唐诗的欣赏,不仅能使同学们学习到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体式的不同,而且在品读诗句的过程中,积淀了相当的语文知识,对于提高语文素养有一定帮助。而最为有价值的是,这两首诗提供的不仅仅是诗歌本身的韵律和诗意,还是同学们体会到与诗紧密联系的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提供了多方面的审美,很有意义。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