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水利论文 >

江苏水利现代化探讨(2)

时间:2021-05-07 10:40 点击:
3.1对水利自身规律认识不足 路网、电网、信息网、水网是当今世界的4大网络。面对现代化的路网、电网、信息网,也曾试图建设现代化的水网。诸不知,虽然这4种网都是运送流体的载体,但无论是载体还是流体,其各自的

  3.1对水利自身规律认识不足

  路网、电网、信息网、水网是当今世界的4大网络。面对现代化的路网、电网、信息网,也曾试图建设现代化的水网。诸不知,虽然这4种网都是运送流体的载体,但无论是载体还是流体,其各自的属性有很大的不同。从载体看,路网、电网、信息网的载体都是人工建设的,而水网的载体更多的是依靠天然河道或人工干预过的天然河道。从流体看,路网、电网、信息网的流体都是人工生成的,而水网的流体则是天然产生的;汽车速度为20~40m/s,电网、信息网中流体的速度接近光速;而水流的速度大都在1~3m/s。

  由于未能认识到这些差距,未能在信息化与水利本身的特点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过去10多年花费巨资进行信息化建设后才发现,其所带来的效益有限[5]。即使是建筑结构和工作原理几乎一样的水电站和泵站之间,各自对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要求也是有较大差距的。

  3.2对水利技术重视不够

  水利的公益性和排他性,使得水利系统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一些创新更多地属于一种“行政性”需要。而对于平原水网地区,江苏原有的技术似乎也能满足水利建设的需要,没有非常突出的技术问题需要突破。由于这2方面的原因,导致江苏对技术工作不够重视,只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新的技术有所体现、有所应用就行了。更何况新技术的运用还有一定的风险,还需要更多的投入。近10年,江苏水利建设的任务繁重,完成建设任务是第一目标,而技术的创新又是一项需要耗费时间的工作。在这些背景下,技术创新更多地停留在一般号召上。

  3.3受水利体制机制的制约

  在体制方面,水利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各工作阶段的目标不同,重点不同,运作部门不同,使得本应贯穿全过程、覆盖全领域的技术工作呈弱化甚至淡化的趋势。水利的公共财政投资和效益的社会性,既使得水利难以有更多的投入用于技术创新,又使得创新的成果难以表现为经济效益,因而制约了水利技术的发展。同时,水利活动基本上在一个封闭、排外的环境中运作,规划、设计、施工并不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得主管部门或者项目法人的青睐,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都是固定的,更无同行竞争之虞,这就导致了从业单位技术进步的内生动力不足。在机制方面,长期以来水利建设低定额、低价中标的模式,使得施工、监理、设备制造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外在条件,水利从业单位也难以发展壮大。

  3.4水利技术发展能力欠缺

  体制、人才、投入、竞争是技术发展的基本要素。

  由于水利的特殊性,这4项要素或个别欠缺或普遍欠缺,导致水利技术发展的能力欠缺。在人才方面,江苏水利系统人才占职工比例,虽然超过全国水利系统平均水平,但与江苏教育、建筑、农业等行业相比,仅位居第6。从结构上看,从事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信息化技术等专业的人才紧缺,从事重大项目科研和攻关、多专业复合型人才少。加之江苏地区高等院校和部属科研院所的水利科研力量雄厚,使得这种要素的欠缺在江苏得以放大。自身技术发展能力的欠缺,迫使其追求和依赖外生技术力量,由此又进一步弱化了自身的技术发展能力。

  4、江苏水利现代化需要突破的重点技术难题

  4.1水环境保护和改善技术

  制约江苏实现现代化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现代化和环境质量。而在环境质量中,目前水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多,而且水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又是最困难的。2009年,全省125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比例为32.5%,劣Ⅴ类水质比例为28.5%。

  太湖、洪泽湖全湖水体为重度污染,太湖湖体无Ⅰ~Ⅲ类水质、劣Ⅴ类占66.6%,洪泽湖湖体均劣于Ⅴ类。作为最密切的相关者,水利在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中承担着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后,水利部门的相关任务更加直接和艰巨。因此,需要加大水功能区划分、水源地保护、水环境容量管理、水环境实时监测、河湖污染控制、水生态修复、河湖功能维持与健康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为水环境保护和水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持。

  4.2水利规划技术

  传统的水利规划主要偏重于以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为目的的工程规划。按照人水和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保障的理念,现代水利规划应把重点转移到综合规划上来。通过创新发展理念,统筹安全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环境水利,坚持工程建设与资源及河湖管理并重、城乡水利协调发展、流域区域配套衔接,实现水生态健康、人水和谐、遇洪水而无忧、遇干涸则无虑的水利终极目标。对淮河流域,需进一步研究“河~湖”关系,下游洪水下泄能力扩大对防洪、供水、水环境影响等问题。在长江流域,需要深化长江口综合治理研究,重点对北支演变情势进行分析,维护河段河势稳定和长江口的生态环境。在太湖流域,需要研究太湖治理的规划目标、水体保护、水资源科学利用等重大课题。规划工作应采用现代技术,提高水利规划的科学性。

  4.3水资源高效和综合利用技术

  作为自然意义上的丰水地区,工程意义上的调水能力较强的地区,节约用水,既可以减少从江河湖泊的取水量,提高用水效率,又能减少废污水的排放,保护水生态环境,同时还可以明显减少供水活动本身所消耗的资源。丰水地区的水资源高效和综合利用,既是观念问题,也是技术经济问题。在技术上需要研究和突破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等各类用水的节水技术,科学测定各行各业耗用水定额标准,准确计量并实时监控各类用水状况。研究开发适宜江苏地区的灌区节水改造和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复合技术。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需要针对江苏过境洪水多的特点,提升全省特别是淮河流域洪水资源化的能力。研究来水预报、需水预测、中短期供求平衡技术,在宏观尺度上优化配置各类水资源。研究中水、尾水、海水利用技术。

  4.4低碳水利建设技术

  低碳经济被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后,又一次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今后一个时期,仍将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与建筑业一样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且具有占用土地资源多,工程等级高,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等特点。长期以来水利建设的财政投资体制也加重了水利建设的高消耗和低效率。为此,需要研究低碳水利规划技术,确保规划具有的科学性、前瞻性。需要研究低碳水利设计技术,实现水利工程的“小体量、少占地、低耗材、低污染、长寿命”目标。需要研究低碳水利施工技术,广泛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高效、经济、低耗地进行建设。低碳水利建设不仅要求建设过程是高效、低碳的,尤其是要为工程运行管理的高效、低碳奠定基础。

  4.5水利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

  水利现代化必然要求水利的信息化与自动化。但从本质上讲,信息化与自动化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水利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根本目的是发挥水利工程的最大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工程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节省人力资源。江苏作为平原水网地区,高度的信息化、自动化,应该不是水利所要追求的目标,系统的简约、实用和高效是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应该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需要研究与水利行业相适应、有效益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而不是盲目跟踪电力、通讯、交通的信息化与自动化。

  4.6水利管理技术

  水利管理现代化,一是要充分延长工程的健康寿命,并使维护健康寿命所付出的资源最少;二是在工程全寿命周期内,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发挥这些效益所付出的资源也是最少的。长期以来,相对于工程建设,江苏对水利管理的技术投入、资金投入、制度供给都显不足。事实上,许多工程效益的衰减,基本上都是管理欠缺造成的,而在管理欠缺方面,技术支持不够是很重要的原因。管理投入的效益往往要大于建设投入的效益。无论是大型流域性工程还是田间地头的灌排工程,无论是混凝土工程还是土方工程,都需要有相应的成套管理技术来维持工程的功能,保证工程效益的发挥。

  5、提升水利技术,实现江苏水利现代化的途径

  5.1认清江苏水利技术状况

  长期以来,水利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水利工作者,特别是各级决策者,需要打开视野,拓展思路,转变观念。要认清当前江苏水利技术自身纵向相比、与全国水利和与其他相近行业横向相比后的状况,要认清江苏水利在技术工作,包括重视程度、创新能力、投入、队伍等方面情况,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目标和措施,促进江苏水利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5.2明确水利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发展方向上,应针对江苏的特点,既要研究开发具有原创性的先进技术,又要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成熟的适用技术。在发展重点上,既要重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新兴领域,又要重视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等传统领域。在发展基础上,既要依靠江苏水利系统的技术力量,又要依靠江苏独有的系统外技术力量。在发展动力上,既要依靠工程师的奉献精神,也要建立激励机制。

  5.3建立水利技术发展工作体制和机制

  在短期内水利体制不太可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要研究解决水利技术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无论是水行政主管部门还是项目法人,无论是规划设计施工单位还是工程管理单位,都要建立各自的但又互相关联和制约的水利技术发展工作体制,形成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官僚作用的制度氛围,在注重程序性工作的同时,更多地重视技术性工作,并把技术工作的落脚点前移到前期工作阶段。在机制方面,需要形成鼓励技术创新乃至容忍失败的氛围,让创新的团队、创新的个人有成就感和经济利益。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