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水稻产量,一般主要采取选用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措施、改善栽培方式等措施。在生产中,只有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协调统一,达到良种良法相配套,才能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中粳稻超高产指标要比本地水稻常年均产增加30%[1]。为此,按照这一思路,从品种选用、肥料运筹、栽培方式等技术措施入手,设计并开展本次试验,研究品种、措施与环境对中粳稻产量的影响,以探明中粳稻科学合理的高产栽培技术途径,为指导水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与材料试验地点设在东海县农业科技综合试验基地,土质为砂姜黑土,肥力中等偏上,前作为小麦,单产500kg/667m2。供试品种为盐稻8号(常规中熟中粳品种)和杂交中粳稻九优138(超高产品种)。 1.2试验设计试验共设计6个处理:处理1,常规品种空白(不施肥);处理2,超高产品种空白(不施肥);处理3,常规品种按常规栽培;处理4,超高产品种按常规栽培;处理5,超高产品种按超高产栽培;处理6,超高产品种采用超高产垄作栽培。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其中一重复为取样区),小区面积20m2,密度2.1428万穴/667m2,行距23.33cm,穴距13.33cm,超高产品种每穴栽1苗,常规品种每穴栽2苗。小区之间人工筑起高埂且用塑料薄膜包裹,能够独立灌排。 1.3试验经过试验区5月4日浸种,5月9日播种,净播量超高产品种12.5kg/667m2,常规品种25.0kg/667m2。秧田共施氮28.1kg/667m2,化学除草1次,防治病虫2次,本田前茬为小麦,6月24日整地,6月28日移栽。本田期施肥情况见表1。记载播种期、移栽期、拔节期、孕穗期、始穗期、齐穗期、成熟期等关键生育时期的叶龄;考察移栽时秧苗素质;秧田5叶期标记15~20株,移栽时集中栽插10穴,分蘖期每5d调查一次,拔节后7~10d调查一次叶龄。移栽后每5d调查1次茎蘖动态;测定关键生育期叶面积和干物重;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层测定根量,成熟期考种并核收实产。 表1各处理本田期施用肥料数量 [处理\&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粒肥\&用纯氮 (kg/667m2)\&尿素 (kg/667m2)\&硝酸二铵 (kg/667m2)\&豆饼 (kg/667m2)\&尿素 (kg/667m2)\&尿素 (kg/667m2)\&尿素 (kg/667m2)\&尿素 (kg/667m2)\&1\&\&\&\&\&\&\&\&\&2\&\&\&\&\&\&\&\&\&3\&11.5\&10.0\&\&10.0\&5.0\&\&\&14.0\&4\&11.5\&10.0\&\&10.0\&10.0\&\&\&14.0\&5\&5.5\&20.0\&20.0\&12.5\&\&5.0\&3.25\&19.2\&6\&5.5\&20.0\&50.0\&12.5\&\&5.0\&3.25\&19.2\&]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由表2可知,不同处理间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各处理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处理6、处理5、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其中处理3比处理1增产51.39%,处理4比处理2增产51.63%;处理5比处理4增产9.99%,处理6又比处理5增产7.11%。由此可见,要获得水稻更高产量,选用优良品种、提高栽培水平和改善土壤环境等均有增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超高产品种与常规品种相比,产量可提高19.5%,而提高栽培水平和改善土壤环境可分别增产9.99%和7.11%,三因素互作增产率为41.02%(处理6比处理3),超过三因素各自增产率之和(36.8%)。因此,在选用优良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栽培水平和改善土壤环境,才能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 2.2不同处理对穗粒结构的影响由表2可知,超高产品种与常规品种相比,形成产量的各个因素发生明显变化,稻谷产量也出现差异,超高产品种可比常规品种增产近20%。超高产品种在栽培水平提高和采用先进的栽培方式后,单位面积总颖花量显著提高,结实率略有增加。分析可知,超高产品种因栽培水平提高而增产的份额中,每667m2总颖花量增加所产生的作用占58.84%,结实率提高所产生的作用占41.16%;在因栽培方式改善而增产的份额中,每667m2总颖花量增加所产生的作用占90.66%,结实率提高所产生的作用仅占9.34%。提高栽培水平和改善栽培方式之所以增产,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总颖花量的提高。提高栽培水平,可促进单位面积总颖花量的增加,明显增加每穗的结实粒数,而改善土壤环境后增加穗数作用较为显著。 表2不同处理的产量及穗粒结构 [处理\&穗数 (万穗/667m2)\&穗粒数 (粒)\&结实率 (%)\&千粒重 (g)\&总颖花量 (万/667m2)\&单穗重 (g)\&产量 (kg/667m2)\&显著性 分析\&1\&20.25\&90.62\&87.53\&22.2\&1835.06\&1.76\&356.56\&F\&2\&16.29\&132.84\&73.43\&27.0\&2163.96\&2.63\&426.11\&E\&3\&27.1\&101.13\&87.50\&22.5\&2741.63\&1.99\&539.78\&D\&4\&21.43\&167.42\&69.00\&26.1\&3587.81\&3.02\&646.11\&C\&5\&21.64\&173.05\&70.81\&26.8\&3744.80\&3.28\&710.67\&B\&6\&22.61\&177.95\&71.93\&26.3\&4023.90\&3.37\&761.22\&A\&] 2.3不同处理对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的影响由表3可以看出:处理1和处理2的生物产量仅在700kg/667m2左右,其他各处理生物产量均在1000kg/667m2以上,然而经济系数却差别很小。以九优138品种为例,处理4与处理2相比,生物产量提高了65.35%,经济系数仅下降8.30%;处理5与处理2相比,生物产量提高了80.55%,经济系数仅下降7.62%;处理6与处理2相比,生物产量提高了90.46%,经济系数仅下降了6.21%。 表3不同处理各主要生育期生物产量与经济系数 [处理\&移栽期 (kg/667m2)\&够苗期 (kg/667m2)\&拔节期 (kg/667m2)\&孕穗期 (kg/667m2)\&抽穗期 (kg/667m2)\&抽穗后10d (kg/667m2)\&抽穗后20d (kg/667m2)\&成熟期 (kg/667m2)\&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