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是江苏省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自古就有"丰沛收养九州,丰沛不收还养青州"的美誉。新时期,沛县积极贯彻中央、省、市精神,以"奋力实现苏北率先,全面建设美好沛县"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目前国际上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前,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民尽快走上致富的道路,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 1沛县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沛县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生产上以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强势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形成了特色蔬菜、生态肉鸭、优质稻米三大经济主导产业。201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20.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51元,现代农业发展上实现了规模效应、产业效应、社会效应、带动效应持续增强[1]。(1)特色蔬菜生产。蔬菜复种面积突破7.33万hm2,全县有虹达蔬菜、大丰食品、帝苑食品、天顺食品、徐州顺福等蔬菜加工企业30余家,形成了集采后分级、包装、保鲜、速冻、脱水及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果蔬加工体系。(2)生态肉鸭生产。建成高标准鸭棚15000栋,10万羽以上规模养殖小区159个,100万羽以上养殖村46个,1000万羽以上规模养殖镇6个,饲养总量达1.7亿羽,形成了林鸭复合养殖、小区规模养殖、湖滨水面养殖3条养殖带,全县以桂柳、中意、雨润、华英、海阔、森磊、远景等为龙头的肉鸭产业企业60余家,年加工能力2亿羽以上,形成了集种鸭养殖、鸭苗孵化、规模养殖、饲料加工、宰杀分割、熟食开发、羽绒加工于一体的生态肉鸭产业链。(3)优质稻米生产。全县优质稻米种植面积3.8万hm2,全部实现了粳米化、优质化、无害化,以微山湖米业、春光米业为龙头的稻米加工企业达50余家,年加工能力100万t以上,形成了集规模生产、精细加工、品牌销售于一体的优质稻米产业体系。 2沛县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投入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从目前沛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虽然国家财政近年来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由于地方经济困难,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处在较低的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二是农业信贷资金投放不足。由于缺乏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供给难以满足农户和农用企业的资金需要,加之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金融部门防范信贷风险的一整套贷款新措施,限制了农业发展所需资金信贷需求。三是农户资金投入增长乏力。一方面由于从业农民抵抗风险意识差,出于多样化的生计策略需求,农民资金不能完全投入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性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非农生产费用支出大幅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缓的影响,农户投资能力和后劲彰显不足。四是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未能得到有效挖掘,"三资"涉农企业对农业投入十分有限。 2.2科技支撑水平偏低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3]。目前沛县农业科技支撑水平明显偏低,主要表现在推广和应用两个环节。(1)推广环节: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不平衡,县镇两级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着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学历低、职称低、知识单一、陈旧现象,专职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虽然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受到了重视,形成了3级培训体系,但客观上还存在着培训时间短、内容多、难于掌握、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此外县镇2级推广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所结合不够紧密也表现较为突出。(2)应用环节:①长期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散经营方式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市场需求不足,一方面是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没有经济能力承担农业科技投入和采用科研成果所面临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土地不适宜开展一些大型的、综合性的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②劳务输出后的留守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2013年沛县农村留守青年农民仅占农村务农人员的4%,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量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劳动力弱质化、老龄化、妇女化,为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制约了现代农业向纵深发展。 2.3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现代农业的生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条件的相互配套[4]。目前沛县基础条件配套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1)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还不够完善。除部分承担项目建设的示范片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有所提高以外,基层村镇管理范围内的农田排灌系统陈旧老化,普遍受损失修,特别是夏季梅雨季节涝害较重,抵御自然灾害功能十分脆弱;(2)传统农业所占比重大,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由于农户文化水平偏低,难以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承担风险能力差,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科技化发展程度比较低,缺乏以优取胜的质量优势和以多取胜的规模优势,有分量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标准低,对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弱,初级加工多、深加工少,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的订单覆盖率不高;(3)土地分散经营,规模效益难以发挥。土地规模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自主经营种植根深蒂固,农户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恋土情结,同时由于土地流转过程存在机制不健全、交易纠纷矛盾多等问题,农户不愿流转,土地规模化难以实现。(4)外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田化肥农药的过度施用以及生态肉鸭养殖次生粪便不能及时无害化处理,农业二次污染有增无减,现代农业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2.4创业氛围不够浓厚一是基层政府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他们普遍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周期长、投资多、见效慢、不容易出政绩,投资上大多偏重于市政工程建设,很少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精力分散。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忙于应付镇中心工作,"抓壮丁"的现象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个别农技推广人员存在着推广流于形式,只关心自身利益,很少关注农户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提升,培训也较为零散,短期抓急的培训较多,推广偏重"物"的推广现象较为严重;三是部分农户进取心不强。对自身的要求不高,农闲时节围众打牌、闲聊现象还较为常见,不注重文化水平的提高,个别镇村忽视对农户的培养教育,部分农户"等、靠、要"的思想还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3对策建议 3.1创新观念,以工业化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工业化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发展现代农业同样也离不开这些[5]。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发展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是关键和核心。农业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重要载体,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方式,是农村、农民与市场之间进行连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现代农业发展中要确保农业与农业龙头企业相互协调,企业间相互协调能有效发挥产业"1+1>2"的整体效应。生产中要着重做好以下4点:一是重点围绕创汇蔬菜、生态肉鸭、优质稻米三大产业,择优培育一批有优势、有基础的龙头企业,提高其科技含量,实现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二是改组、改造一批其他领域的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盘活现有资产,创新生产技术,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龙头;三是以基地农业为载体,项目为依托,抓住上海、沿江及其它发达地区农业产业转移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的机遇,引进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广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推广"公司+基地+农户"、股份制经营等生产模式,引导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农产品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形式,与基地、农户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形成利益共同体,更好地发挥对农民的辐射带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