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伦理分析

时间:2014-06-25 16:36 点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的加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从经济伦理的角度看,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利益调整、重新再分配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因素进行经济伦理分析,结合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

  【摘 要】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的加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从经济伦理的角度看,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利益调整、重新再分配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目前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因素进行经济伦理分析,结合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并将“公正”、平等”等经济伦理原则运用于一系列的政策制定之中,从而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尽快改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经济伦理;公平;平等;共同富裕

  一、经济伦理学的内涵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一)经济伦理学的内涵。“经济伦理”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韦伯的《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于20世纪70年代形成一个新的学科—经济伦理学,20世界80年代,这一概念从西方传入中国,经过30多年的研究,经济伦理学研究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于经济伦理这一概念的理解,目前学术界的各位学者看法尚不能统一。东方朔、万俊人认为应该把经济伦理看做经济活动中的伦理道德实践,许崇正则认为倡导的“伦理经济学”中应该把伦理道德看做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制约指导工具。

  (二)经济伦理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经济伦理理论要求生态环境要与文化、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体,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特征,考虑生态环境对文化,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伦理理论要求人们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有着密切关系。生态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能够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资源条件的制约,湖泊、江河、湿地在缩小,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在加剧,海洋生态系统急剧衰弱,污染范围日益扩大,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剧。一些地方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和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另外,人口的快速增长对经济带来的负重也日益威胁着中国的发展。因此,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二、当前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

  中国现如今的经济已处于高速发展之中,国民在为国家的富强而欢欣雀跃之时,也为因经济的发展而付出的环境代价而唏嘘不已。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当前中国的环境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逐年减少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量逐渐减少,人均占有量小,用途不稳定,质量不断下降,局部地区土壤污染严重。水土流失虽然得到初步控制,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但水土流失区域差异大,部分地区流失仍在加剧。

  2、森林质量下降草原超载放牧生态功能衰减。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局面。森林质量低,病虫害严重,森林生态功能衰减的实质没有改变。草原地区超载放牧、过度开垦和樵采,有林地和多林区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采地已成为重要的粉尘源区。

  3、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水生态严重失衡。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利用率低。资源型缺水、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天然湿地萎缩、水源涵养和调节能力下降,洪涝、干旱灾害频发,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水生态严重失衡。

  4、栖息地环境恶化珍稀野生物种频临灭绝。全国野生动植物种丰富区的面积不断减少,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坏境恶化,珍贵药用野生植物数量锐减,生物资源总量下降,导致不少野生物种频临灭绝状态,遗传资源严重丧失。

  三、造成中国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

  从总体上向言,为谋求经济的发展,或为生存所迫,以及不了解人对自然界的依赖关系,非理性的开采自然资源或向自然界排放大量的废物,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

  (1)落后的生产技术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环境污染。(2)落后或边远地区为尽快脱贫致富,不惜一切手段开采本地的自然资源。(3)日益增多的车辆和不断扩大的居民,造成绿地减少,大气污染和大量难以处理的生活垃圾。(4)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其后果。

  从被污染的区域来看,不发达地区发生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的情况远多于发达地区。中西、西北部地区的环境状况逊色于沿海地区。另外,由于我国地形的原因,中西部的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直接影响到东部沿海地区。

  四、经济伦理角度分析

  对如何解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所造成的生态坏境问题,我们可以从经济伦理的角度加以讨论,并结合于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制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进一步强化循环经济是环境治理的根本战略决策。我国一直强调发展循环经济,但人们对循环经济意义的认识还不太深入。循环经济从根本上可以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不仅大幅度地减少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消耗,而且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的废弃物不断减少。因此,进一步倡导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削减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手段。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指导措施。以绿色的财政、金融、投资倾向政策来引导和激励各类产业、行业和企业及地方走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道路;推行由市场有效地起配置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的作用,将资源更新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落到实处,并进入市场进行有效的循环运行。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立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加剧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摒弃不合理利用资源、粗放式经营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倡导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争取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环境监管能力,促使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必须抓住环境这个核心问题,打破环境这个制约瓶颈,从而实现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与结构的优化,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协调,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竞争力。

  (三)生态问题的解决体现平等互惠和共同富裕。生态问题的本质应该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中,每个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利共进、团结合作。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种价值目标,而且意味着平等互利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体现,经济发达地区帮助落后地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既是一种社会主义经济伦理精神,也是一种崭新的生态伦理观。

  【参考文献】

  [1]李婧.浅谈当代中国的环境现状[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3(7).

  [2]章铮.市场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A].徐嵩龄.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陈泽环.步入2l世纪的中国经济伦理学[N].社会科学报,2002-04-25.

  [4]曹洪军,等.环境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5]王南林,朱坦.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J].南开学报,2009(4):69-76.

  [6]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许启贤.经济伦理研究述评——经济伦理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0(2).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