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关于控制权市场现状及其效率评价

时间:2021-05-12 11:39 点击:
论文摘要:对我国控制权市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我国控制权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整理关于我国控制权市场效率的重要实证研究结论,对我国控制权市场的效率进行整体评价。 论文关键词:控制权市场;公司治理 1 引言 公司控制权
  论文摘要:对我国控制权市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我国控制权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整理关于我国控制权市场效率的重要实证研究结论,对我国控制权市场的效率进行整体评价。  
  论文关键词:控制权市场;公司治理  
    
  1 引言  
  公司控制权市场(Market for Corporation Control)是指通过收购兼并、代理权争夺、直接购买股票等方式实现控制权交易或转移的市场。Jansen 和Ruback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定义为“一个由不同的管理团队在其中争夺公司资源管理权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司控制权市场是经理人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团队被视为主动的积极的主体,而股东则扮演着相对被动的但至关重要的评判角色。现有的文献研究表明,兼并和收购通常是实现公司控制权转移最有效的方式,具体包括善意的协议并购和敌意的要约并购两种形式。控制权市场也常被成为接管市场(Takeover Market)或并购市场(M&A Market)。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概念突破了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企业竞争与垄断的解释,为认识企业兼并和收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为从公司治理角度认识公司控制权奠定了基础。  
  2 控制权市场的发展现状  
  控制权市场是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资本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3年的上市公司并购第一案——宝安收购延中实业风波和“股票发行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控制权市场形成的开端。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控制权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和缺陷。具体而言,存在以下特点。  
  2.1 并购交易频繁,市场规模扩大  
  近几年来,企业并购活动逐步增多,在境内外频繁实施并购交易。从整体来看,企业并购市场发展很快,上市公司并购交易次数不断增加,市场规模增长迅速。2008-2009年间,尽管受到海外金融风暴的影响,全球并购市场大幅度萎缩,但的企业并购仍表现出强势发展劲头,2008年的并购金额创下峰值,达648.98亿元,成为全球并购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2009企业并购事件创下新高,达到了2005年的5倍。在国际排名方面,据FactSet提供的数据,以并购金额超过5亿美元的交易计算,在2009年全球并购市场中排名第三位,已跻身全球最重要的并购市场之一。从平均交易规模来看,控制权市场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根据Thompson Reuters 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球并购交易平均规模为9310万美元,美国为2.33亿美元,而仅为4930万美元(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与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略有差异),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公司控制权市场将获得进一步发展。  
  2.2 海外并购活动增加,国企成为主导力量  
  2005年以来,公司海外并购的数量逐渐增多,随着经济和上市公司实力的增强,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金融数据供应商Dealogic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公司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额达到460亿美元,略低于2008年的最高纪录500亿美元。与2005年的96亿美元和2007年的254亿美元相比,有明显的增长。在二十世纪初海外并购热潮中,虽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海外并购,接近2/3的并购交易由民营企业发起,但从实际并购金额来看,大型国企才是真正的领军力量。数据显示,2009年企业成功进行的40起海外并购中,民营企业并购金额仅为147亿元,平均交易金额为5.88亿元,而13起国企并购金额高达1076亿元人民币,平均交易金额高达82.76亿元,为民企的近20倍。  
  2.3 控制权转移方式以协议收购为主  
  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收购人可以通过协议收购、要约收购或证券交易所的集中竞价方式进行上市公司收购,实现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此外,实践中还存在着国有股权无偿划拨、直接购买上市公司母公司股权、司法拍卖和裁决等方式。  
  随着股份全流通,收购协议的重要性逐渐下降。2006年至2010年5月发生的控股权转移的并购案例中(CSMAR并购重组数据库),协议收购达到3657起,而要约收购仅为22起。可见在后股权分置时代,协议收购仍是实现控制权转移的主要方式。虽然协议收购具有转让条件灵活、转让成本低、难度较低的优点,但是存在着信息披露不公开、内幕交易、易损害目标公司小股东利益等不足。相比之下,要约收购更能体现竞争与公平的原则,在国外成熟市场上,要约收购是主要的并购形式。  
  3 控制权市场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1 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通过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得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联系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也是推动跨国公司全球并购的巨大力量。金融自由化规制的缓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增加,也为企业并购活动提供了制度和技术支持。  
  随着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跨国企业给国内企业带来很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企业逐渐认识到,战略并购、重组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或未曾被充分利用的管理潜力,是企业进入新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快速而有效的途径。因此,部分资本充裕,实力雄厚的企业积极主动地寻找并购机会。 
  3.2 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  
  3.2.1 不断完善的制度环境为控制权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核心,以《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为主要规则的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为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提供了制度保障,对发挥控制权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价格发现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2.2 股权分置改革为控制权市场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上市公司进入全流通时代,公司并购行为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主要表现在股权分置改革极大改变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格局。一方面,非流通股的上市流通,使得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定价机制统一,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基础一致,股票价格成为两者共同的价值判断标准,治理结构优化的利益机制得以建立。另一方面,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重要机制之一,控制权市场的功能得到凸显。在后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股权自由度集中走向分散,控制权之争将成为市场的主导。非流通股上市流通,收购兼并活动会更加频繁,接管市场的作用会得到强化,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企业经营者选择机制,有利于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3.2.3 政府在控制权市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动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就沪深A股2008年发生的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交易而言,20%属于行政划拨,即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将上市公司的产权无偿划归并购公司。可见政府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仍直接发挥着作用。  
  政府干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受多种历史和制度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为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对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活动进行了直接的干预。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行政力量介入控制权市场,对并购重组市场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对市场机制有效运作的抑制现象越来越明显,降低了控制权市场的效率,也不利于其长远发展。目前我国控制权市场发展仍不成熟,在较长时期内,地方政府仍将发挥重大作用。如何正确定位政府在公司控制权市场中的角色和智能,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 控制权市场效率  
  并购是实现企业控制权转移的主要方式,对并购绩效的研究通常被作为对控制权市场效率的考察途径。西方学者对兼并收购绩效进行了大量理论和经验分析,研究内容涉及并购对股东财富的影响、并购对管理层的影响、并购对雇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等方面,研究的结论也存在差异。在研究方法方面,学者们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股票价格变化的事件研究法,基于财务绩效的会计研究法,基于公司管理层的访谈调查研究,基于管理咨询界专家经验的案例研究,其中前两种运用较为广泛。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绩效问题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研究方法上以会计研究法为主。本文在对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控制权市场的效率进行了综述。  
  4.1 对公司治理影响  
  我国学者关于控制权市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的实证研究较少,研究结论也有差异。刘峰和魏明海对君安与万科的控制权之争进行了探讨,指出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具有相当程度的监督作用,对公司管理者形成了一定的外部压力,有利于企业解决代理问题,提高经营效率。张慕濒和范从来运用会计分析法对2002、2003年我国191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各类管理层更替现象的实证分析表明,在快速增长的股权交易的推动下,我国控制权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控制权市场对管理低效企业的识别、惩戒功能已经显现。作为企业的外部控制机制,控制权市场通过控制权转移、管理层更替的途径发挥了应有的治理效力,弥补了董事会治理的不足。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对我国控制权市场效率提出了质疑。崔宏和夏冬林通过对兴业房产的深入分析,展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失灵的案例。研究发现,公司股权的分散性没有引发更多的代理权争夺或市场接管行为,公司内部与外部市场均显露出一系列问题,股票全流通的条件并没有为小股东带来预期的好处,反而使公司遭遇了另一种“流动性”风险。高愈湘研究了1999-2002年间第一大股东发生控制权转移的179家A股上市公司,发现国内公司控制权市场对公司高管人员总体上无明显的更替作用,控制权转移后,企业更处于超强的内部人控制状态,公司控制权市场未能发挥相应的公司治理效应。  
  4.2 对股东价值的影响  
  总的来说,目标企业在并购活动中通常能获得超额收益。Jensen和Ruback(1983)对前人文献综述后指出,成功的兼并会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平均20%的超额收益,对收购企业的股东却没有带来显著受益;采用接管方式时,目标股东能获得约30%的超常收益,收购公司股东则仅获得4%的回报。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是,并购能否为收购公司股东创造价值。Bruner(2002)总结了1971-2001年间的130篇经典文献,发现成熟市场并购重组的目标公司股东收益要远远高于收购公司股东收益。国内研究方面,陈信元和张田余较早利用股价反应研究控制权市场效率。研究表明股权转让、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类公司估计在公告前后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兼并收购类公司重组却未引起明显的市场反应。张新运用事件研究法,对1993-2002年上市公司的并购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并购重组对目标公司创造了价值,其股票溢价达到29.05%,对收购公司股东却带来损失,股票溢价为-16.76%。  
  然而,也有学者得出相反的结论,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等人的研究发现,并购能增加收购公司的财富,却对目标公司的股东财富影响不显著。曾昭灶从私有收益视角出发,从事件期的累积超常收益、超常换手率、内幕交易指标、长期购买持有收益以及国有和民营买家超常收益的比较等方面对78起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事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是新控股股东通过内幕交易获取私有收益的行为,未真正为股东创造价值。  
  4.3 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  
  以股价的变动来衡量企业财富变化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证券市场本身是没有效率的,那么股价的变动就不能衡量企业财富的变化。冯根福等人认为,由于我国股市发育时间不长,信息的完整性、分布均匀性和时效性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股价容易受人为因素操纵,非流通股的存在导致无法准确测量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因此,国内学者大都以财务会计数据的方法来研究我国控制权市场效率。冯根福和吴林江采用以财务指标法检验了1994~1998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从整体上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不同并购类型在并购后不同时期内业绩不相一致,且并购前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并购绩效在短期内呈正相关关系。李善民等人以1999~2001年发生兼并收购的84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经营现金流量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和检验上市公司并购后的绩效,分析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并购当年绩效有较大提高,随后绩效下降甚至抵消了之前的绩效提高,并购没有实质性提高并购公司的经营绩效。王诗才和牛永花采用会计研究法,以2001年深市发生并购重组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发生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并购前后共5年的绩效分别进行评估,发现收购兼并类上市公司的绩效在并购当年显著改善;股权转让类上市公司绩效总体呈下滑趋势;资产剥离类在并购当年未改善公司绩效;收购公司的绩效比目标公司的好;其他类型的并购重组并未使上市公司绩效发生显著性变化。赵红英等以2000~2002年间发生并购行为的沪深两市39家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指出,并购当年有所提升,并购后则逐年下降,并认为民营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是提升企业短期业绩的有效手段,对公司能力的提升与资源的有效利用作用不大。  
  4.4 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朱滔本文以2000~2004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255起民营上市公司并购的效果。结果表明虽然民营上市公司并购的经济效益较好,但在社会效益方面,除增加就业外,民营上市公司并购的社会效益较差,表现在员工工资和员工福利在并购后下降,所得税在企业收入、利润水平上升的情况下反而有所下降。  
  上述实证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我国控制权市场效率进行了检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但整体来说,我国控制权市场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控制权市场的公司治理效力已经逐步显现,但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控制权市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对上市公司治理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力。上市公司并购效率不高,内幕交易、市场操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控制权市场的作用。此外,控制权市场的社会效益较差,社会责任、企业伦理方面的问题已经初步显现,需引起上市公司的足够重视。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