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所研究的垄断企业是一个以股东直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般企业,那么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就是由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的,而垄断企业的价格是大于边际成本的,因此必定会有:P>MR=MC。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般垄断企业对消费者剩余的攫取状况。 如图1所示,假设竞争企业和垄断企业有相同的成本曲线MC。竞争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均衡产量为Q0,均衡价格为P0,此时的消费者剩余由三角形D、矩形A和三角形C组成。而对于垄断企业来说,使其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图1中的Q′,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为图1中的P′,此时的消费者剩余仅为三角形D。由此易知,当消费者面对的企业由竞争企业变为垄断企业后,他们所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减少了矩形A和三角形B。这其中的矩形A部分被垄断企业所攫取,转化为生产者剩余,成为垄断企业的垄断利润。而三角形B部分则作为无谓损失,成为整个社会总福利的损失。然而垄断企业的生产者剩余在得到消费者剩余转化而来的矩形A的同时也损失了三角形C的部分,三角形C同样作为无谓损失,成为整个社会总福利的损失。 综上所述,垄断企业在利用其市场控制力获得自身最大化的利润时,攫取了矩形A部分的消费者剩余作为其垄断利润,同时由于垄断所带来的相对无效率,而造成了三角形B和三角形C两部分的无谓损失。那么,垄断企业获得的实际收益其实是矩形A和三角形C之差,即(A-C)。社会上对于垄断无效率的反对和批评就集中在图1中A、B、C三个区域,而无谓损失三角形B和三角形C部分是垄断市场中最受人们诟病的地方,人们认为垄断企业由于其高价格和低于社会生产最有效率的产品产量而形成了一定的无谓损失,造成了全社会总福利的降低。但是对于由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的矩形A部分是否产生一定的社会成本,造成社会总福利的下降,一直是存在争议的问题。下文就将聚焦于矩形A这一部分消费者剩余的去向,讨论垄断企业对这部分消费者剩余的攫取,看其是否会产生社会成本,从而成为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的限制目标,或者甚至是否能够带来一定利益,使社会总福利得以提高。 消费者剩余被攫取后的转移 (一)企业内部转移 本章中只分析因为垄断造成了的由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的福利部分,即图1中的矩形A,生产者剩余的增加量,而生产者原本就有的那部分生产者剩余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我们假设企业都是以股东直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在经营运作过程中不存在寻租行为。那么易得: R=a+b+T (1) 其中R是由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的垄断利润,a是企业净利润用于分红的部分,b是净利润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部分,而a和b的总和为企业净利润的增加总额,T是由于企业利润的增加而使得企业应缴税款的增加部分。由此可知,共有R的消费者剩余被垄断企业所攫取,成为企业的垄断利润,最终去向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税收,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用于分红。 T部分作为税收直接流向政府,暂不分析。如果把接受分红的股东也看作一般消费者的话,企业内部的分红实质是将消费者剩余即消费者的福利在消费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因此,用于股东分红的a部分不会创造新的价值,也不会产生新的社会成本。至于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的b部分,又可以分为用于内含式的扩大再生产的b1部分,和用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b2部分。即: b=b1+b2 (2) 用于内含式扩大再生产的b1部分,是使用一定手段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主要是通过加大对企业内部创新和技术改造人员工资、工作环境、硬件设备水平等方面提高而达到技术进步的目的;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的工资、进行新管理理念的培训等方式达到加强管理的目的;通过改进更新生产设备、加强质量管理环节和设施等方式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总体而言,将b1部分的利润分为对企业人员工资的增加b11部分和其他部分b12,其中b11的作用与a部分类似,不过多讨论;b12则是通过投资和消费的方式把利润转移到了企业外部。由消费者剩余的流入转化为垄断利润的b2部分,是用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即通过增加企业的工具、设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扩大再生产,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将b2部分重新导入全社会。 (二)企业外部转移 从上述分析得出,b12、b2和T三个部分消费者剩余最后流向了企业外部,在此节进一步讨论。税收T部分在被政府征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后,会转化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成为社会福利。但是税收在转化为社会福利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运行成本,或者各种损耗,用C来表示。这部分消费者剩余最终转化为社会总福利的量是(T-C)。 下文需要对b12、b2这两部分消费者剩余,或者说垄断利润的转移进行讨论。假设这两部分消费者剩余没有被攫取,或者如同a和b11一样,分别返还给有着股东和企业职工身份的部分消费者。那么,以整个社会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话,垄断企业造成了无谓的损失后,并没有再次侵害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的福利没有再次下降。而实际情况是,b12、b2这两部分消费者剩余被企业用于以投资、消费为主的扩大再生产活动,那么这就意味着,这两部分消费者本应该拥有的消费者剩余被暂时性地“剥夺”了。至于通过一轮扩大再生产,返还到整个社会消费者手中福利Ec的量与(b12+b2)相比如何,需要进行讨论。如果在扩大再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企业的生产率大于社会平均生产率,那么Ec必然大于(b12+b2);反之,Ec则小于(b12+b2)。这个过程其实可以理解为消费者用自己当期剩余贴补了垄断企业的生产者,从而在下一期获得收益,使未来的福利提升。从宏观角度看,是消费者进行了投资,以提高未来的收益。这个投资过程可以表述为: Ec=(b12+b2)×K (3) 其中K为垄断企业的生产率与社会平均生产率的比值。这就说明了,垄断企业的生产率越高,消费者在下一期获得的回报就越丰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