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管理论文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及途径探析(3)

时间:2021-05-11 17:19 点击:
(二)发展县域经济 1.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延伸农业中的多条产业链,形成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服务等项目。在农业内部吸收和容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和县利用独特的气

  (二)发展县域经济

  1.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延伸农业中的多条产业链,形成农业生产、加工、物流、销售、服务等项目。在农业内部吸收和容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和县利用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发展蔬菜产业,初步形成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的完整的产业体系。2012年,全年蔬菜总播种面积达42万亩,总产量突破100万吨,产值超过16亿元;根据马鞍山市“北寿光、南和县”,建设长三角地区最大的绿色蔬菜供应基地的目标,和县积极发展蔬菜种植基地和蔬菜加工基地。目前,蔬菜生产基地扩大,“国字号”蔬菜标准园已达5家;蔬菜精深加工发展迅速,加工企业已达22家,年蔬菜加工量约7万吨。随着和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将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据统计,和县本地企业每年大约吸纳6万劳动力。

  2.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和县依据历史悠久、山水秀丽、名人辈出、古迹甚多,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温泉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温泉度假、影视基地、水上娱乐及企业训练拓展基地和旅游地产等综合温泉旅游项目。结合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发展蔬菜外延产品和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采摘体验等旅游项目。此外,农村以商业流通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快速发展对潜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较大的空间。

  3.科学推进小城镇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反过来,城镇化的发展又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小城镇作为一定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乡村之头,农村之尾,更加接近于农村。小城镇和大城市相比生活消费水平低,农民进城的门槛和转移的难度与风险较低等优势。另外,进入小城镇,农民根深蒂固的“离土不离乡”观念能得到一定的缓解。根据现有国情,安置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最理想和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加快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必须对小城镇建设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加大和完善城市的住房、学校、医院、商场、道路、水电煤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变传统的农村人居环境为现代的城区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对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和吸附能力,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

  1.发展教育培训。现在的劳动者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并不具备一技之长,因此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术培训至关重要。首先从劳动者自身来看要树立想学、要学的学习态度,积极提升自我水平。再次从政府方面要高度重视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一方面可以从市场急需人才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地域优势,开展颇具特色的产业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这一功能,据调查显示,和县于2011年成立和县职业教育中心暨安徽省和县就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由政府出资给予补贴,并得到人社局等单位的支持,定期给“四类人员”培训,在极大地提高这些人劳动技能的同时,还传授他们劳动守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农民市民化的心理认同。通过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各种媒体,开展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农民市民化对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城市居民要对进城农民持开放、包容、接纳的心态,关心并帮助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和发展;进城农民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主动接受城市文明,自觉融入城市社会。

  和县作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农业大县,在农村劳动力大量饱和的情况下,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实现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和县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关系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只有从多方面考虑,特别是加强小城镇建设,才能有效合理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参考文献:

  [1]刘来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价格月刊,2001,(9).

  [2]陈佳琳.现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3).

  [3]张晔.论农村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对策[J].农民问题,2006,(2).

  [4]刘灵芝.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4,(7).

  [责任编辑陈丽敏]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