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管理论文 >

城乡文化一体化与公共政策应对机制研究(2)

时间:2013-12-24 11:21 点击:
(二)城乡人口单向流动,导致农村文化人才流失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承担人口红利的基本载体,农民工群体,大量涌入城市打工,为城市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这个城乡人口流动方向来讲,基本上处于从农村向

        (二)城乡人口单向流动,导致农村文化人才流失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承担人口红利的基本载体,农民工群体,大量涌入城市打工,为城市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这个城乡人口流动方向来讲,基本上处于从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状态。这种单一流动,造成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严重缺失,在诸多农村,"三农"的主力军,变成老弱病残孕的群体。而现在的政策体系,还无法有效实现城市中具备农业技术的先进精英分子向农村转移,导致城市发展越来越好,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很多虽有志于在广袤农村创业的群体,也因囿于各项扶持政策以及农村环境的艰苦,而继续选择留在城市,造成许多农村村庄空心化,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问题非常突出。
  (三)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投入严重不足
  根据中央政府网站数据显示,2007年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比2006年的44.6亿元增加11.53亿元,增长25.9%。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8亿元,用于扶持108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到"十五"期末,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一五"期间,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国家通过转移支付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2007年,中央安排1亿元资金,地方自筹配套资金5300万元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试点工作,20个省区534个项目列入试点项目。2008年,中央投入2亿元,安排12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目前,全国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414个、文化馆2806个,乡镇文化站32976个,村文化室103601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相对于庞大的农村地区和人口而言,这些投入仍然是有限度的,在局部存在着撒胡椒面的现象,缺乏整个城乡文化一体化财政科学、协调投入的长效机制。
  (四)缺乏整合政府、民间各方力量的制度性平台
  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牵扯到的部门跨度大、需要协调和平衡的群体众多。近年来,关心和支持农村地区文化生活、关注农民精神食粮的满足的人士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诸多出身农村、创业富裕起来的一些企业界人士,民间力量正在成为继政府之后,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的最重要动力。但是,目前民间力量参与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还具有分散性、盲目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尚缺乏一个制度化的平台,来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过程掌控、资金筹措等流程环节的优势。实现政府与民间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充分把控民间力量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应更加注意发挥和集聚正能量、传递正讯息,让许多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非主流思想,无法侵蚀由于城乡流动性所造成的农村文化阵地缺口。
  (五)城乡之间还存在由于传统文化和现实障碍形成的内在阶层观念阻碍
  中国社会封建时代的时间段非常漫长,相当多的封建思想短时期内还无法完全消除,等级意识、官本位,以及诸多封建遗毒在部分区域、群体还有存在的基础,尤其是城乡流动性的加强,由于诸多的政策限制,资源的倾斜,事实上导致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的占有率方面远远高于农村,很多农民工进城,还不能一步到位地实现与城市市民平等享受城市的各项服务。这些现实的缺憾,客观上造成了很多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农村人,在城市市民和农村农民之间,无形中出现了由于内在阶层意识所造成文化鸿沟。就此一点,在很多新兴城市社区表现最为明显,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加,许多社会外来人口增多,但不同群体间的融合,却非常缓慢。由于这种阶层观念,甚至让众多社区区民之间人情冷漠,缺少归属感,最终不利于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推进。
  三、积极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城市经营理念,培育包含农村人口在内的大文化服务观念
  中国的城市化建设蓬勃发展,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奠定了硬件基础,提供了切入点。广大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能够通过改善城市经营理念,把长时间以来城市资源只面向"城里人"的观念,逐步改变为整个在城市区域内生活、生存的全部群体服务,既包含"城里人"也包含新进入城市的"新市民",哪怕这些群体暂时还无法取得与城市市民一样的户籍资格,但我们经营城市,不应忽视这些群体。这一观念的改变,将成为整个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最重要契机。如果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城市发展的话,城市经营和服务理念的转变,将惠及全体国民,城乡人口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文明成果,将真正激发全民的创造力。从福建省发展而言,福建的经济属于后发优势省份,由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福建的地域文化分散性非常强,甚至在方言特色上,存在着镇与镇之间、村于村之间都有不同乡音,这些优势,将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注入特色,而不至于把新型城镇化建设搞得千篇一律,"流水线制造"。所以,城市经营理念转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思想基础。
  (二)强化政策导向,实现城乡之间双向健康流动
  重视城市的经营,不能忽略广大农村文化精神生活匮乏的现实,尤其是农村文化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很多的传统文化曲目,由于传承人无法维系的原因,濒临失传的危险。在目前的城乡人口流动中,几乎进城打工,改善经济条件成了单一的目标,很多优秀的民间艺人为了生计,也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久而久之,很多优秀传统文化项目逐步退出市场,造成极大的文化资源浪费。如果要想彻底改观这一局面,必须在政策导向上为优秀人才进入农村提供契机。为保护众多文化遗产,尤其是很多民间文化资源异常丰富的市、县区,要通过各部门联动,给予强大的政策扶持,让农村人才流向城市的同时,城市文化精英也有现实途径进入农村,形成健康良性的流动。文化"三下乡"等形式是好的方式,只是更多趋于短期化,尚不具备长效机制,要让城市文化人才在农村由点到面、落地生根,星火燎原。福建省作为与台湾隔海而居的最近省份,无论是现实距离还是文化情感,都具有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优势,强化闽台合作,维系民族情感,福建承担着文化先行的重任,而闽文化的真正根基,遍布于民间,尤其是广袤农村之中。所以,政策扶持城市文化精英进入农村,实现城乡双向健康互动,对于保存、发展闽文化,增进闽台文化交流,无疑具有现实动力基础。(三)稳步增加国家在发展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
  由于长期的政策失衡,城市文化建设的投入远远高于农村地区,事实上形成了严重的文化资源不均衡,可以说,我们目前的城乡文化投入,需要弥补几十年来对于广袤农村地区的文化欠账。从国家宏观层面上,必须体现出农村文化投入应该占据的科学的、合适的比例,并通过人大相关立法,来保证国家宏观大文化政策的真正落实。对于福建省而言,保护民间文化资源已经刻不容缓,应该上升为等同于国家战略的地位来重视,毕竟福建承担着维系台海民族情感,最终实现祖国统一的文化阵地前沿,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福建在国家文化战略上的重要地位。所以,福建省应尽快加大资金投入,既要保证一些大品牌地方文化的短期效应、增强闽台文化互动,更要通过资金逐步倾斜民间,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整个省内文化竞争力,争取早日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四)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
  融入市场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实现1+1大于2的文化经营模式,是改变目前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中管理部门分散、实际效果不佳、资源浪费等缺陷的重要手段。十七届六中全会非常大的亮点就是提出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单纯从文化市场经营的角度而言,在还无法从资金投入和规模上有跨越发展的实力的阶段,资源的整合,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通过建立政府相关平台,政府投入一点、作为"引子",利用BOT等融资模式,把一些小的文化品牌企业和一些有实力的大文化航母对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后一步步做大做强,进入发展正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重要是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以市场来挖掘各方潜力,政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领路人、掌舵人。福建是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闽商在国内和国际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引导部分民间企业,通过市场模式关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融入文化一体化事业当中,打造有品牌竞争力的文化航母,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五)强化媒介宣传,增强城乡群体间的融合力
  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浪潮当中,各类文化媒体将承担着政府喉舌和导向作用。加快城乡建设发展,是为了提供给城乡居民更好的居住条件和更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些都需要城乡群体的共同参与,而不能在日常生活之中,过多加上很多文化歧视字眼,例如"农民工"在媒体的使用频率上要适当降低,而冠之"城市产业工人"之类应更加贴切。要逐步地淡化、消除文化歧视用语,引导城乡居民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新闻媒体要多报道群体之间健康、积极向上的事例,提倡群体之间体谅和宽容,提升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人口来源相对复杂的地区,更应该倡导大家平等相处,形成新闻媒体正能量、正导向,让很多不符合主流导向、有失偏颇的文化思想淡出公众视野。例如,有些小的电视台经常播放一些因为经济纠纷导致家庭破裂,造成情感伦理伤害、低劣的剧情节目。久而久之,会造成彷佛群体关注的中心,只能是经济利益,忽视了道德情感修养。甚至有些电视剧,公然宣扬等级意识,扩大城乡矛盾,甚至以轻视和侮辱农村人作为噱头,来吸引公众眼球,来提高所谓的收视率,而忽略了新闻媒体的职业责任。
  总之,城乡文化一体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战略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是实现这一伟大工程的重要前提,逐步探索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文化生活要求的途径、形式和实现机制,是社会全部群体的共同责任,只有赋予城乡人口平等的文化权利,才能真正实现每个群体的个体梦想,每个个体梦想的汇集,最终保证伟大"中国梦"顺利实现。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