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中西文化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通可达的集聚效应分析(2)

时间:2015-12-12 15:49 点击:
4、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模集聚的地区潜力及趋势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同时间可达圈层和交通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各省范围内0.5h、1h、1.5h、2h、2.5h、3h的交通可达范围的分布和空间格局情况进行数据分

  4、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模集聚的地区潜力及趋势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同时间可达圈层和交通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各省范围内0.5h、1h、1.5h、2h、2.5h、3h的交通可达范围的分布和空间格局情况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各省份不同时间可达范围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通可达服务范围的覆盖情况对比,来分析哪些省份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群发展的影响作用大,哪些地区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模经济的影响作用小,为各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际合作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同时间可达圈层各省份的国土面积及其在各省份的覆盖比重。

  在以上33个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单元中,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因为目前没有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政单元,故在0.5—1.5小时可达圈层中出现覆盖面积、覆盖比重为0的现象,而两地在其他时间可达圈层出现一定的覆盖面积或覆盖比重逐渐增大,完全是广东省中山、佛山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通可达圈层向两地扩展和受海岸线附近地面交通状况限制的结果。在除此之外的31个省市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0.5小时、1小时交通可达范围覆盖面积最小的均为青海省,仅1247.32平方公里和4871.5平方公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0.5小时、1小时、1.5小时、2小时、2.5小时、3小时交通可达范围覆盖面积占省市国土面积比重最小的也均为青海省,依次分别为0.18%、0.70%、1.51%、2.78%、5.16%、8.63%。这不仅反映出青海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目较少且分布单一(同仁县是青海省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也反映了同仁县及其周围县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落后。同仁县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边缘地带,城市周围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本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再加上距离河西走廊、青藏公路等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要道较远,这一地区城市旅游发展的可进入性就大为降低。这也反映出青海在与其他地区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群发展共谋规模经济时需要比其他地区付出更大的努力。

  与此相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0.5小时交通可达范围覆盖面积最大的是江苏省,达19370.03平方公里,是青海省的15倍之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小时交通可达范围覆盖面积最大的是河南省,为青海省的13倍之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小时、2小时交通可达范围覆盖面积最大的是陕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3小时交通可达范围覆盖面积最大的是云南省。江苏、河南、陕西、云南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同时间距离交通可达范围覆盖面积脱颖而出也是有各自的现实原因的。江苏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目较多且较为聚集分布,而且苏南地区经济产出高,交通发达,具有较为优越的经济基础和交通区位;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深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虽分布较为分散,但河南地处东西、南北交通要道的枢纽位置,交通网络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络极为发达,短时短途的交通可达覆盖范围也迅速扩大;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又地处东部、中部与西北部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塞和通道,中途运输建设上具有一定基础;云南山川秀美、少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在交通通道建设上又位于中国通往西南邻国的关键位置,在中长途运输上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0.5小时、1小时交通可达范围覆盖面积占省市国土面积比重(以下简称覆盖比重)最大的是上海市,为青海省的200倍和100倍之多。上海市、青海省两省市辖区的面积差异固然存在,但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水平差异也是两地名城覆盖比重差异的重要原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小时、2小时交通可达范围覆盖比重最大的是北京市,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势必会正面影响其交通可达的性能高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5小时、3小时交通可达范围覆盖比重最大的是安徽省。安徽地处内陆,国土资源不像沿海城市那样受岛屿、海港支离,虽然经济发展、人口密度不能在全国遥遥领先,但地理上处于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南北东西经济流动、人口流动的中心位置,邻近省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交通可达也很容易扩展到该地区,尽管省域范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目不多,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际交流特别是跨省城际交流大大提升了安徽省中长途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交通可达能力。

  从31个省市不同时间可达圈层的覆盖比重来看,在0.5小时交通可达范围内,上海的覆盖比重明显高于国内其他省市,这与上海经济集中、交通发达、区位优越的现实情况是分不开的。对比0.5小时和1小时交通可达范围,上海、江苏、北京、天津、浙江等省市的覆盖比重较其他省份有更快的增长。对比1小时和1.5小时交通可达范围,安徽、江苏、山东、北京、上海的覆盖比重比其他省份有更快的增长,对比1.5小时和2小时交通可达范围,安徽、河南、陕西等省份覆盖比重较其他省份有更快的增长,这也是以上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覆盖面积及省市范围国土覆盖比重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一个原因。

  对比31个省市不同时间可达圈层的覆盖比重的差异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在0.5—1小时交通可达范围,尽管31个省市覆盖比重存在地区差异,但还没有形成明显高低的分层和等级。而在1.5—2小时交通可达范围,全国31个省市可以分为3个部分,一是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河南、山西、河北、陕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市构成的覆盖比重“大”的地区,这些地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1.5—2.5小时交通可达范围覆盖比重接近或超过省域面积的50%;二是由海南、重庆、贵州、宁夏、云南、四川、吉林、甘肃等省市构成的覆盖比重“中”的地区,这些地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1.5—2.5小时交通可达范围覆盖比重在15%—50%之间;三是由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省市构成的覆盖比重“小”的地区,这些地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1.5—2.5小时交通可达范围覆盖比重接近或低于省域面积的10%。在2.5—3小时交通可达范围,全国31个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域覆盖比重可以分为“大”、“小”两个部分。尽管安徽、北京、天津、江苏等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覆盖比重接近了100%,但黑龙江、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省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覆盖均不到25%比重。这一方面由于这几个省市历史文化名城分布较少或分布不均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交通区位相对较差的现实。总结以上,我们也不难发现,随着交通可达时间的增加,全国31个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省域覆盖比重差距呈现逐渐增大和分级分化的趋势,在0.5—1小时时间段,尽管各省覆盖比重有较大差距,但差距之间形成的等级和分层并不明显,在1.5—2小时时间段,各省覆盖比重较为明显地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而在2.5小时以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省域覆盖比重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综合以上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省际范围内,青海省因为其地形地貌、地理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的限制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模集聚的发展潜力上相对较为落后,而江苏省、河南省、陕西省、云南省、上海市、北京市、安徽省等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模集聚的发展潜力较为巨大,这些地区要么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要么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要么地处经济流动、人口流动的中心位置,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0.5—3小时的交通可达范围覆盖面积总和及省市国土面积比重均位居前列。此外上海、江苏与安徽之间、河南与陕西之间、京津冀之间、四川与云南之间等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际互动合作与集群发展上具有相对较好的地区优势。

  基于以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模集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对全国范围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发展进行初步构思,针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的交通可达情况和现有的发展基础,提出“一轴两翼”的整体发展布局构想:一轴即由陕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5省市连线形成的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规模集聚发展轴,两翼即此发展轴南北两侧京津冀和川滇两个发展驱动版块形成的集聚辐射区域。规模集聚发展轴除了由0.5—2小时交通可达范围覆盖面积最大的江苏省、河南省、陕西省和0.5—1小时、2.5—3小时覆盖比重最大的上海市、安徽省等形成的一级发展轴线外,还要在此强力吸引的基础上把发展轴带向北延伸到西北地区、向南延伸到华南地区、东南地区,带动华中、华东、西北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北翼由京津冀版块带动华北、东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与发展轴带的北部延伸相配合,南翼由川滇版块带动西南、华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与发展轴带的南部延伸相配合。由此形成各省各地充分发挥各自经济基础、地理区位、文化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长,支持和促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模集聚和辐射带动,共同实现全国范围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整体和谐发展。

  5、结论与讨论

  在国家文化振兴政策和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肩负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传承的历史文化名城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我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要在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地理区位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建设水平上实现关联互动和规模集聚,来进一步推动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本研究基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通可达条件的格局分析和集聚区位条件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不同的交通可达状况下形成不同的地域环境,进而对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地理文化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生不同的空间聚集效应。交通可达性带来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潜力的比较优势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模集聚的区位条件差异也因此产生。

  通过全国范围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0.5h、1h、1.5h、2h、2.5h、3h等不同时间距离可达圈层的空间分析,我们得出历史文化名城格局分布及交通可达所形成的规模集聚及发展潜力有很大的空间差别和地域分异。在0.5h、1h可达范围内,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及下游地区、川渝地区等区域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在较短时间范围内实现城际间的人流、物流的自由传递,进而促使这些地区率先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群发展的比较优势区域。在1.5—3h的可达范围内,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及西南的部分地区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可以借助半日游、一日游的历史文化名城主题旅游形式提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模集聚的空间效应。

  通过以省为单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模集聚的区域差异分析,我们得出随着交通可达时间的增加,全国31个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省域覆盖比重差距呈现逐渐增大和分级分化的趋势。青海省因为其地形地貌、地理区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的限制,成为全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交通可达性和城市旅游可进入性较低的区域。相反基于现有的城市区位、经济基础、交通可达条件,江苏省、河南省、陕西省、云南省、上海市、北京市、安徽省成为具有潜力优势的区域,我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空间格局具有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形成陕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5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模集聚的发展轴带带动京津冀版块和川滇版块的“一轴两翼”格局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