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中西文化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比较(2)

时间:2014-12-05 11:41 点击:
但是,这种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模型往往不具有现实性。西方经济学要模仿物理学构想一个均衡的理想状态,但问题恰恰在于: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任何社会领域都不可能存在一个普遍的均衡状态。譬如:就一

  但是,这种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模型往往不具有现实性。西方经济学要模仿物理学构想一个均衡的理想状态,但问题恰恰在于: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任何社会领域都不可能存在一个普遍的均衡状态。譬如:就一般均衡理论而言,一般均衡是新古典经济学对所有的市场所设想的一种理想状态,根据这种理想状态,整个市场的生产和交换将处于一种帕累托最优的状态;但是,在存在多重均衡的情况下,哪个帕累托状态才是合理的呢?另外,西方主流经济学所谓的长期和短期之间本身也是相脱节的:注重长期的新古典经济学把现实视为均衡的,而关注短期的凯恩斯经济学则认为现实是非均衡的。那么,这两者如何实现有机的统一?显然,至少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合理的统一理论出现,更没有社会一般均衡如何达成的真实描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运用的则是现代唯物辩证法。它不像西方经济学那样只是满足于对个别零散的经济现象进行实证性的描述和解释,而是侧重研究经济现象背后所蕴藏着的本质规律性;它不是满足于对人与物的关系进行分析,而是要通过人与物的关系去揭示其背后所蕴藏着的人与人的关系,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话说就是:“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2.基本观点: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

  西方经济学家们表面上是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本质上则是抛弃了对价值问题的诉求和探讨。因为,当他们完全把价值与交换价值、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与价格混为一谈时,实际上就已经完全取消了“价值”这个范畴。在他们看来,此时的“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严格的科学被确立起来了,前面的“政治”两个字可以去掉了;自“边际革命”以来,这门学科更是被定义为一门专门研究“效用最大化”或曰“帕累托最优”的科学。这恰恰说明他们不懂辩证法,一门学科的本质只有在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才能够被真正确立起来,经济问题永远离不开政治问题。否则,“效用最大化”只能是一小部分人的效用最大化,“帕累托最优”只能是“美元—华尔街体系” 的最优,在这种体系下,美国以世界上5 %的人口消耗着世界上1/ 3 的资源,然后再指责为他们制造出消费品的发展中国家过多地消耗了资源,没实现“帕累托最优”,岂不荒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完整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商品的价值;价值的本质是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着的社会关系。在科学完整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又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并通过对资本积累、资本运动规律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个理论大厦正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这两种基本观点的对立,必然会带来对经济现象各个方面的观点上的对立:

  关于价格问题,西方经济学根据供给、需求及各自的弹性,描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认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认为价格仅仅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体现出价值规律的作用。

  关于工资问题,西方经济学认为工资就是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也就是劳动的价格。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认为工资并不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格。资本家购买到工人的劳动力后,取得了工人劳动力的使用权,并使用这种劳动力创造出新价值;新价值里既包括相当于工人劳动力价格的价值部分,又包括剩余价值部分;工人只得到相当于劳动力价格的价值部分,资本家则得到剩余价值部分。这就揭露了资本剥削的秘密。

  关于分配问题,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是由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各种要素都为创造价值做出了贡献,教育论文因此,收入来自于各种要素在价值创造中所做出的贡献,资本得到利息,土地得到地租,劳动得到工资,管理得到利润,各得其所,公平合理,不存在谁剥削谁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因此,主张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一切非劳动收入均来自于对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由此得出雇佣劳动与资本相互对立的结论。

  关于经济危机问题,西方经济学对经济危机做过种种解释,如供给学派提出的“总供给超过总需求引起危机”的理论,凯恩斯主义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危机”的理论,现代货币主义提出的“货币供应过量引起危机”的理论,等等。周世良:“两个范式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差异”,载于《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1期。 这些解释都只是看到了经济危机的表面现象。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就抓住了经济危机的本质。

  以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经济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危机根源的反思,主要观点有“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等等,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此次危机的原因,但仍然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治小癣不治大疾,没有从本质上深刻剖析此次危机的根源。其实,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危机也有一套系统的解释框架,即由凯恩斯所开创并被其后的西方经济学家所不断发展的“需求管理”理论。大体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通过财政赤字,增发国债,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央行通过降低利率,鼓励货币的借贷来刺激经济。其实本质上说就是:利用信用,花明天的钱在今天消费或投资,来缓和生产与消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李晓翼:“对次贷危机的政治经济学思考——马克思生产过剩理论的启示”,转引自finance.baidu.com. 可是,西方经济学家们所始终不能解释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花明天的钱来拉动今天的消费或投资,到了明天再花后天的钱,这中间的金融链一旦断裂是什么后果呢?这种扬汤止沸的做法,只能是延缓和压抑了危机,并不能真正阻止危机的爆发。因此,自20 世纪末以来,“美元—华尔街体系”就不断暴露出其问题,如1994 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等;到了2008 年,在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核心地带——华尔街也爆发了金融危机,并迅速发展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欧美各国的金融机构濒临破产。[2] 西方主流经济学显然解释不了这个现象。

  而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是利润追逐下的生产过剩与广大无产阶级消费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只能归咎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本身。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方面资本家在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下不断扩张生产;而另一方面,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带来的分配不公,使广大无产阶级相对贫困。消费能力的增长无法跟上生产的增长,这种矛盾不断加剧,必然体现为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经济危机。恰如黑格尔所言:“太阳底下无新事。”历史虽不会重复,但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历次经济危机虽然细节不同,但本质却又是惊人的一致,1994 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如此,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如此,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也不例外,也照样显示了经济危机的一般常规模式。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