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1]闻邦椿,张义民,鄂中凯,等.机械设计手册[M].第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徐灏.机械强度的可靠性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 
	
		  [3]高镇同.疲劳应用统计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 
	
		  [4]杨为民,盛一兴.系统可靠性数字仿真[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 
	
		  [5]何国伟.可靠性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6]何水清,王善.结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 
	
		  [7]刘维信.机械可靠性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8]张义民.汽车零部件可靠性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9]黄洪钟.机械模糊可靠性原理与方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10]孙志礼,陈良玉.实用机械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1]宋笔锋,冯蕴雯,刘晓东,等.飞行器可靠性工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12]赵永翔.低周疲劳短裂纹行为和可靠性分析[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3]谢里阳,何雪浤,李佳.机电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14]阎楚良,杨方飞.机械数字化设计新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7. 
	
		  [15]尚德广,王德俊.多轴疲劳强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6]FREUENTHALAM.Thesafetyofstructures[J].ASCETrans.,1947,112:125-129. 
	
		  [19]HAUGENEB.Probabilisticmechanicaldesign[M].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80. 
	
		  [20]PRIESTLEYMB.Spectralanalysisandtimeseries[M].NewYork:Academic,198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