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表1以农田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可知,2008年武汉城市圈总生态足迹为858.26×104hm2/cap,生态承载力为755.54×104hm2/cap,总体上呈现出农田生态赤字的状态,赤字面积为102.72×104hm2/cap。 3.1武汉城市圈农田生态足迹分析 根据公式(1),结合武汉城市圈的数据,计算得到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的农田生态足迹的结果具体如图1所示。 3.2武汉城市圈农田生态承载力分析 根据公式(2),结合武汉城市圈的数据,计算得到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的农田生态承载力的结果具体如图2所示。 武汉城市圈农田生态承载力较大的县(占城市圈农田生态承载力的2%以上)共有26个,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仙桃市、麻城市、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潜江市、黄陂区、汉川市、新洲县、安陆市、应城市、武穴市、红安县、天门市、阳新县、孝昌县、江夏区、大冶市、云梦县、大悟县、孝南区、赤壁市、罗田县、通城县和团风县,合计占武汉城市圈总农田生态承载力的87.23%。 农田生态承载力居中的县(占城市圈农田生态承载力的1%-2%)共有5个。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崇阳县、咸安区、英山县、嘉鱼县和蔡甸区,合计占武汉城市圈总农田生态承载力的8.21%。 农田生态承载力偏低的县(占城市圈农田生态承载力小于1%)共有18个。依照从大到小依次为华容区、鄂城区、梁子湖区、黄州区、通山县、东西湖区、洪山区、汉南区、西塞山区、汉阳区、下陆区、江岸区、铁山区、青山区、黄石港区、桥口区、武昌区和江汉区合计占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的总农田生态承载力的4.56%。 3.3武汉城市圈农田生态补偿类型区分布 根据表1结果,武汉城市圈农田生态盈余区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县,梁子湖区,华容区,孝昌县,大悟县,云梦县,汉川市,应城市,安陆市,团风县,红安县,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黄梅县,麻城市,武穴市,赤壁市,通图1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生态足迹分布 为了方便直观的进行县(市、区)之间的对比,也为了提高农田生态补偿工作的效率,需要依据各县(市、区)对农田生态补偿需求或供给的迫切程度对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进行农田生态补偿优先级类型划分,本文以Jenks自然最佳断裂点法[23]为基础,划分农田生态补偿区。 SSDi..j=∑j2k=1(A[k]-Ai..j)2(4) 其中A是一个有48个数值的数组,Ai..j是数组A1...Aj的均值。同时综合考虑农田生态补偿优先级指数值散点图的聚集情况和补偿区数量分布的平均性[15],以0.3作为武汉城市圈农田生态补偿优先受偿区和一般受偿区的划分标准,而将-0.8作为武汉城市圈农田生态补偿优先支付区和一般支付区的划分标准,可得到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划分为优先受偿区、一般受偿区、一般支付区和优先支付区的具体划分标准和划分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的划分原则和划分结果可知,武汉城市圈48个县(市、区)中,属于优先受偿区(0.8-0.3)的10个县(市、区)有安陆市,团风县,应城市,蕲春县,红安县,麻城市,梁子湖区,通城县,浠水县和孝昌县。优先受偿区多为经济欠发达的、农田面积分布较多、农业收入比重较大的地方。这些区域的农田所提供的生态承载力远超出其生态足迹,且两者之间的差值水平在整个城市圈最高。总体而言优先受偿区为保有农田生态安全所损失的经济发展机会最多、额度最大,属于最亟待接受农田生态补偿的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