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农业论文 >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策略

时间:2013-08-30 14:48 点击:
稻瘟病的防治应采取以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抗病丰产良种为中心,农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策略。
  1症状
 
  1.1.苗瘟:秧苗3叶期前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3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
 
  1.2.叶瘟:3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有4种类型。
 
  (1)慢性型是稻瘟病的典型症状,病斑呈梭形,两端常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外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时背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上病斑多时,可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重的叶片枯死。
 
  (2)急性型发生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至椭圆形的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病斑是大流行的先兆,但若天气转晴、湿度小,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3)褐点型多在气候干燥时抗病品种上产生,呈褐色小点,不产生孢子,无霉层。
 
  (4)白点型多在感病品种嫩叶上出现,呈圆形白色小点,无霉层,天气有利可转变为急性病斑。
 
  1.3.节瘟:节间变黑,潮湿时节上产生灰绿色霉层。
 
  1.4.穗颈瘟:穗颈和枝梗感病后变褐色,发病早而重的穗子枯死呈白穗,发病晚的秕谷增多。
 
  1.5.稻粒瘟:在稻粒的护颖、颖壳上发生黑褐色小斑点。稻粒瘟增加了种子的带菌率,是次年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2病原
 
  稻瘟病病原菌是一种真菌,无性态为PyriculariaoryaeCav.,属半知菌亚门的稻梨孢,其有性态为Magnaporthegrisea(Hebert)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的大角间座壳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其有性态。
 
  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微米×4~6微米,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微米×6~14微米,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作7群,128个生理小种。
 
  3发病条件
 
  高湿多雨天气,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流行较为有利。当叶瘟病中心病株已零星出现,急性发病率达1%~2%,水稻破口抽穗期,是防治稻瘟病的关键时期,因此,广大水稻种植户要提高认识,加强田间监测调查,特别是高肥、高密度田块及出现急性病斑、种植感病品种地块要重点预防,控制水稻稻瘟病的流行,克服麻痹思想,打消“不见病不打药”的侥幸心理,快速行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治稻瘟病发生,确保水稻丰产丰收。
 
  4综合防治策略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结合水稻田间生育叶龄诊断,在防病最佳时机内,充分发挥机防优势,人工喷雾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正确选择药剂,严格田间作业标准,做到生态控制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确保防病效果,提高水稻产量。具体措施如下: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