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农业论文 >

新育成杂交玉米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时间:2013-08-23 13:16 点击:
对文丰8号、文丰9号、文沣10号进行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肥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文丰8号在密度为5.40万株/hm2、施纯N 345 kg/hm2的水平上产量最高,可指导大田生产,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
  为加快文山州杂交玉米推广步伐,加快品种更新,实现玉米单产提高、总产增加,文山州种子管理站通过对3个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肥量上的试验研究,筛选出最佳处理组合,即获得增产的最佳群体和最佳施肥量,以供在大田生产上参考和应用[1-3],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满足种子市场和农户对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的需求,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利用。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文山县古木镇黑山村某农户的承包地进行,该地块位于古木二级路旁,交通便利,海拔1405m,地块平整,中等肥力,土质砂壤土,前作油菜。
 
  1.2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文丰8号、文丰9号、文沣10号。
 
  1.3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品种(A)、施肥量(B)、种植密度(C)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L9(34)进行设计,即设3个品种:A1(文丰8号)、A2(文丰9号)、A3(文沣10号);3个施肥量水平(纯N):B1(276kg/hm2)、B2(345kg/hm2)、B3(414kg/hm2);3个种植密度:C1(4.95万株/hm2)、C2(5.40万株/hm2)、C3(5.85万株/hm2);共计9个处理,具体见表1。3次重复,田间区划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m2(5m×4m),等行距种植,区间过道0.8m。
 
  1.4试验实施过程
 
  试验地块两犁两耙,土细墒平,下透雨后于5月14日播种,播种采用人工拉线打塘点播。播种时以农家肥15t/hm2、磷肥750kg/hm2、钾肥75kg/hm2充分混合后作盖种肥[4-6]。玉米5月22—23日先后出苗,6月5日间苗、定苗,每塘留双株;6月10、29日分别进行第1、2次追肥及薅锄;9月16日收获计产。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结果
 
  该试验处理因子9个,单产为8670~10895kg/hm2,产量最高的为处理2,最低的为处理6(表1)。
 
  2.2方差分析结果
 
  经方差分析得出:区组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试验地块的土壤肥力较均衡;品种间、施肥量间的P值>0.05,不存在极显著差异,密度间的P值<0.05,存在显著差异,应进行多重比较(表2)。
 
  2.3多重比较(采用新复极差法)
 
  品种间经新复极差测验得出(表3):不同品种间以文沣10号的小区平均产量最高,但与文丰8号和文丰9号相比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3个品种产量相当,均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状。
 
  经新复极差测验得出(表4):不同施肥量之间以施含纯N345kg/hm2的小区平均产量最高,与施含纯N276kg/hm2的小区平均产量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但未达到极显著水平。
 
  经新复极差测验得出(表5):不同种植密度间以密度为5.40万株/hm2的小区平均产量最高,其与密度为5.85万株/hm2的小区平均产量和密度为4.95万株/hm2的小区平均产量相比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密度为5.85万株/hm2的小区平均产量与4.95万株/hm2的小区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因此,杂交玉米新品种在推广种植中应注意采用合理的密度,以确保最佳群体,充分发挥优势,从而达到提高单产的目的。
 
  经新复极差测验得出(表6):各处理组合间以处理2的小区平均产量最高,为最佳处理组合,即文丰8号在密度为5.40万株/hm2,施肥量含纯N345kg/hm2的水平上产量最高。处理2除与处理9、4、8、3、5无极显著水平外,与处理7、1、6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3结论
 
  文丰8号以密度为5.40万株/hm2,施纯N345kg/hm2的处理产量最高(最佳处理),经新复极差测验,该处理与文丰8号密度5.85万株/hm2、施纯N414kg/hm2的处理产量未达极显著差异,但与文丰8号种植密度5.40万株/hm2、施纯N276kg/hm2的处理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因此,该品种在大田推广上,种植密度应在5.40万~5.85万株/hm2,施纯N345~414kg/hm2。
 
  文丰9号以种植栽培密度5.40万株/hm2、施纯N276kg/hm2处理组合的产量最高(最佳处理),经新复极差测验,该处理与栽培密度5.85万株/hm2、施纯N345kg/hm2处理相比产量无显著差异,但与栽培密度4.95万株/hm2、施纯N414kg/hm2处理相比产量有极显著差异。因此,该品种在大田推广上,种植密度应在5.40万~5.85万株/hm2,施纯N在276~345kg/hm2。
 
  文沣10号以栽培密度5.40万株/hm2、施纯N414kg/hm2处理的产量最高(最佳处理),经新复极差测验,该处理与栽培密度4.95万株/hm2、施纯N345kg/hm2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与栽培密度5.85万株/hm2、施纯N276kg/hm2处理的产量有极显著差异。因此,该品种在大田推广上,栽培密度应保持在4.95万~5.40万株/hm2,施纯N量应保持在345~414kg/hm2。
 
  4参考文献
 
  [1]张国民.杂交玉米栽培技术研究初报[J].耕作与栽培,1986(4):34-37.
 
  [2]赵霞.河南省玉米栽培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9(9):53-56.
 
  [3]王慧霞,赵然芬.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5-41.
 
  [4]王庆成,刘开昌.山东夏玉米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J].玉米科学,2004(S2):60-62,65.
 
  [5]吴智泉,路金双,索艳清,等.冀中低平原区夏玉米综合增产技术的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4):43-47.
 
  [6]吴智泉,路金双,杜新红,等.夏玉米增产综合指标和技术措施[J].作物杂志,1996(2):8-9.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