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农业论文 >

长江中游杂交早稻的现状及发展措施

时间:2015-03-23 11:20 点击:
摘要:概述了长江中游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杂交早稻生产及新品种研究与开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制约长江中游杂交早稻生产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发展杂交早稻生产与研发应采取价格市场引导化、育种目标多样化、品种审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轻简化
  摘要:概述了长江中游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杂交早稻生产及新品种研究与开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制约长江中游杂交早稻生产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发展杂交早稻生产与研发应采取价格市场引导化、育种目标多样化、品种审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轻简化和种植区域化、板块化、规模化等措施。
  关键词:杂交早稻;障碍因素;发展措施;长江中游
  中图分类号:S51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2-0275-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2.005
  Situation and Measures of Developing Early Hybrid Rice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YANG Guo-cai, ZHOU Lei, LIU Kai, CHEN Zhi-jun, HU Gang, LI San-he, ZHA Wen-jun, YOU Ai-qing
  (Hubei Key Laboratory of Food Crop Germplasm and Genetic Improvement/Food Crops Institute,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
  Abstract: Production of early hybrid rice and the R & D of new varieti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including Hunan, Hubei, Jiangxi, Anhui provinces were reviewed. The main obstacles of developing hybrid rice in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ere analyzed. Guidance of market price, diversification of breeding target, standardization of evaluation, large scale planting and technology of light-simple product were advised during the production and R & D of early hybrid rice.
  Key words: early hybrid rice; limiting factors; development measures;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水稻生产和稻米消费大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稻米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水稻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本研究介绍了长江中游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杂交早稻生产及新品种研究与开发的发展历程,分析表明品种生育期短、前期低温冷害、中期阴雨寡照、后期高温逼熟是制约长江中游杂交早稻生产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发展杂交早稻生产与研发应采取价格市场引导化、育种目标多样化、品种审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轻简化和种植区域化、板块化、规模化等措施。
  1  杂交早稻的发展历程
  1.1  长江中游双季早稻生产概况
  长江中游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总面积68万km2,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2006年中国早稻播种面积为599.01万hm2,总产量3 186.8万t,而长江中游早稻播种面积为330.57万hm2,总产量1 794.2万t,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早稻的55%以上,是中国主要的双季早晚稻种植区之一[1]。长江中游双季早稻生产先后经历了常规早稻、三系杂交早稻、两系杂交早稻及超级杂交早稻的历程,形成三系杂交早稻、两系杂交早稻及常规早稻并存的格局。
  1.2  杂交早稻的发展历程
  1.2.1  三系杂交早稻的发展  1973年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由于早期测配的恢复系原产于东南亚地区,我国只能用作一季中、晚稻,因此我国在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稻组合都是中、晚稻杂交组合,然后通过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适于配制杂交早稻组合的恢复系。1980年我国开始试种杂交早稻,主要推广组合有威优48、威优49、威优1126和威优402等,这些组合存在着生育期偏长、落粒严重、空秕率高、制种产量低、种子成本高等问题,种植面积一直不大[2]。1981年全国推广籼型杂交稻面积共计511.7万hm2,而当年杂交早稻种植面积仅18.74万hm2,仅占3.7%。1991年杂交早稻种植面积达到最大(320.5万hm2),但也仅占当年杂交水稻总种植面积的18.1%。随后杂交早稻种植面积有所减少,1996年种植面积下降到236.84万hm2,单产量为5 587.8~6 316.8 kg/hm2[3]。90年代初,随着优质早熟高异交率的早籼不育系金23B的育成[4],推动了杂交早稻新组合的选育,以其为母本先后育成了优质高产的新组合金优402[5]、金优974[6]、金优463[7]、金优458[8]等多种早稻组合,解决了生产中品种生育期偏长、落粒严重、空秕率高、制种产量低及种子成本高等问题。
  1.2.2  两系杂交早稻的发展  与三系法相比,两系法具有不受恢保关系限制、配组自由、一系两用、简化不育系繁殖程序等优点。随着两系杂交水稻研究的深入,两系杂交早稻的研究与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品种香两优68、安两优25、田两优402、八两优100,均于1998通过了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9]。通过审定的两系杂交早稻组合较好地解决了过去三系杂交早稻组合早(熟)而无优(势)和高(产)而不优(质)的矛盾,如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两系杂交早稻组合香两优68[10],平均产量可比当时三系杂交早稻组合高10%~15%,且米质优良,并在湖南省第4届优质稻品种评选中被评为优质米杂交稻组合,尹华奇等[10]据此品种的选育与实践提出了远中求近、爪中求质、以早攻早和强光生态型在高产优质杂交早稻育种中的技术路线。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