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全膜双垄沟试验设计。试验共设2个处理,即常规覆膜、全膜覆盖双垄沟种植。采用单因素法随机排列,4次重复。供试玉米品种为潞玉39,播种密度为6万株/hm2,小区面积2 400 m2。 1.2.2 膜下滴灌试验设计。试验设2个处理,即普通灌溉、膜下滴灌。采用单因素法随机排列,4次重复。供试玉米品种为潞玉39,播种密度为6万株/hm2,小区面积2 400 m2。 1.2.3 耐盐碱高产品种筛选试验设计。试验共设10个处理,即冀玉9号、郑单958、永玉3号、先玉335、大丰26、强盛16、长城799、农大108、并单5号、晋单42,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采用单因素法随机排列,4次重复。播种密度为6万株/hm2,小区面积2 400 m2。 1.3 试验方法 全膜双垄沟种植技术是指在田间起大小垄,用地膜覆盖全田,在垄沟内播种作物的技术。该技术将全膜覆盖、垄沟种植技术集成,田间小垄宽40 cm,高(10±3)cm,大垄宽70 cm,高(13±3)cm,垄间沟内播种,形成宽窄行,宽行行距70 cm。具体种植如图1所示。 盐碱地膜下滴灌技术是指使用地膜覆盖地面,膜下利用滴管带,以滴水方式灌溉、施肥和淋洗植物根区附近部分土壤盐分的种植方式。种植玉米田间操作为:一膜一带,一带双行,滴灌带铺设在膜下2行玉米中间(图2)。 各试验所有处理春季基施脱硫石膏15 t/hm2、DS-1997土壤改良剂2 250 kg/hm2、牛粪45 m3/hm2、晨雨复合肥(23-12-5)600 kg/hm2。测定方法:pH值(5∶1)使用土壤活性酸测定;EC(5∶1)使用土壤水溶性总量测定—电导法测定;可溶性盐类:SO42-、Cl-、Na+、Ca2+、Mg2+等6种离子用离子色谱仪测定,HCO3-、CO32-等离子用滴定法测定。方差分析采用SPSS软件处理,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采用LSD法[5-6]。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膜双垄沟种植试验 由表2可知,在当前试验条件下,采用全膜覆盖双垄沟种植的玉米产量可达6 450 kg/hm2左右,而采用常规覆膜种植的玉米产量约为5 265 kg/hm2,增产率为22.5%。且全膜覆盖双垄沟种植玉米的株高、茎粗和单株鲜重都有显著提高,并且延长了玉米的生育期。 2.2 盐碱地膜下滴灌试验 由图3、图4、图5可知,在当前试验条件下,采用膜下滴灌的玉米产量可达9 225 kg/hm2,而采用普通地表灌溉的玉米产量仅为6 045 kg/hm2,增产率为52.0%。且膜下滴灌土壤脱盐率和pH值均比普通灌溉有显著的改善。 2.3 耐盐碱高产品种筛选试验 将10种颗粒玉米在供试土壤上的产量结果从低到高按顺序排列见图6。由图6可知,冀玉9号最低,永玉3号最高。表明永玉9号耐盐碱土程度最高,其次是并单5号、农大108、长城799、大丰26、先玉335、晋单42、强盛16、郑单958、冀玉9号。 各玉米品种经过土壤改良后的增产率排序见图7。由图7可知,各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是不同的。其中冀玉9号增产潜力最大,达到了192%,并单5号增产潜力最小,仅为20%。各品种增产潜力按大到小排列顺序为:冀玉9号、长城799、郑单958、晋单42、先玉335、强盛16、永玉3号、农大108、大丰26、并单5号。 由图6、图7可知,颗粒玉米各品种耐盐碱程度高的,增产率较低,但增产后的产量还是较高,例如大丰26和并单5号;耐盐碱程度低的品种,例如冀玉9号、郑单958,经过土壤改良后,增产率较高,这表明在苏打盐化土上研究玉米高产栽培是非常有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