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农业论文 >

普洱茶冲泡过程中细菌的安全性分析

时间:2014-08-28 09:09 点击:
摘要:以市售普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别检测普洱茶茶叶和冲泡后各批次茶汤中细菌总数,并采用形态观察与生化试验对从普洱茶汤中分离的细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普洱熟茶细菌菌落数多于普洱生茶茶样,同时散茶中细菌菌落数高于紧压茶;普洱
摘要:以市售普洱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别检测普洱茶茶叶和冲泡后各批次茶汤中细菌总数,并采用形态观察与生化试验对从普洱茶汤中分离的细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普洱熟茶细菌菌落数多于普洱生茶茶样,同时散茶中细菌菌落数高于紧压茶;普洱茶第一泡茶汤中细菌菌落数超过GB/T 19296-2003小于或等于100 CFU/mL的规定值,且从第一泡茶汤中能检测出致病菌,而其他冲泡批次茶汤中细菌的菌落数与种类都符合安全标准,适合饮用。
 
  关键词:普洱茶;细菌;分离;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TS2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5-1032-04
 
  普洱茶因具有减肥、降血压、抗氧化[1]、抑制脂肪酸合成酶基因表达[2],清除自由基 [3],降低总的胆固醇[4]等多重功效,深受大众喜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饮品之一。普洱茶是一种后发酵茶,后发酵的本质是微生物参与普洱茶品质的形成,普洱成品茶会不可避免含有一定量微生物。为安全饮用普洱茶起见,与其他茶类的冲泡相比,通常会采用沸水杀菌,并增加一道洗茶工序,进一步去除微生物[5,6]。但关于沸水冲泡是否会减少普洱茶茶汤中微生物种群数量、经沸水冲泡后普洱茶茶汤中是否含有有害菌等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通过对普洱茶沸水冲泡过程中细菌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形态观察与生化反应的方式对茶汤中残留的细菌进行鉴定,为普洱茶的安全饮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选择当年产普洱生、熟茶茶样6个,购自云南昆明。柠檬酸三钠、硫代硫酸钠、甘露醇、琼脂粉等为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分析纯产品。
 
  营养琼脂培养基:称取本品45 g加入1 000 mL去离子水中,高压灭菌备用。各种染色液、溶液、培养基按照GB/T 4789.28-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说明配制[7]。相关试验操作参见《微生物学实验教程》[8]。兔血浆的制备参见《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9]。
 
  1.2 试验方法
 
  1.2.1 茶汤的制备 称取茶叶2.50 g加入250 mL沸水,10 s后倾出茶汤,定容250 mL,即为第1泡茶汤;再加入250 mL沸水于原锥形瓶中,30 s后倒尽茶汤,定容至250 mL,为第2 泡茶汤;依此类推共泡6次,2~6次冲泡时间均为30 s,分取6泡茶汤进行细菌群落分析。
 
  1.2.2 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茶样及茶汤中细菌的分离与计数采用平板稀释法,参照GB/T4789.2-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10]进行。6个茶样冲泡茶汤菌落数取平均值。
 
  1.2.3 细菌形态鉴定 菌落形态观察:观察记录菌落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大小、颜色、质地等。菌体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将细菌均匀涂布在载玻片上,镜下观察并记录细菌形态。
 
  1.2.4 细菌生理生化鉴定 根据形态观察结果,对菌种进行大致分类(无芽孢杆菌、芽孢杆菌、球菌、弧菌),查阅《伯杰细菌鉴定手册》[11],确定所要鉴定的各菌种的各项生理生化试验: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枸橼酸盐试验、硫化氢试验、尿酶试验、糖(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发酵试验、血浆凝固酶试验等。具体试验操作参照《微生物学实验教程》[8]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洱茶茶样中细菌菌落数
 
  将普洱茶样品采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后,采用平板计数法,对从市场上选取的当年产普洱茶中细菌菌落数量进行了统计,普洱茶茶样中细菌菌落计数结果如表1所示。表 1 可知,普洱熟茶细菌菌落数为0.64×102~2.01×104 CFU/g,普洱生茶细菌菌落数为0.50×102~6.73×103 CFU/g,相较而言普洱熟茶细菌菌落数多于普洱生茶,同时散茶中细菌菌落数高于紧压茶,如普洱熟散茶中细菌菌落数最大为2.01×104 CFU/g,而熟砖和熟沱两种紧压茶中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59×102和0.64×102 CFU/g,可能与紧压茶压制过程中有一个高温蒸软的过程有关,另从普洱茶样品含水量可以看出,含水量高低与细菌菌落数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可能是因为含水量越低的茶样需要烘焙更长的时间,可以杀死更多的细菌。
 
  2.2 不同冲泡次数茶汤中细菌菌落数
 
  对选定的普洱熟茶茶样采用沸水进行冲泡,分次冲泡所得茶汤中细菌菌落数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随冲泡次数增加,普洱茶茶汤中细菌菌落数逐渐减少,第一次冲泡10 s,茶汤中细菌菌落数为3.12×102 CFU/mL,超过GB/T 19296-2003规定茶饮料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应小于或等于100 CFU/mL的标准[12],而二泡之后,茶汤中细菌菌落数为0.97×102 CFU/mL,菌落数已经降低至茶饮料中微生物种群数量最低标准,但是否可以安全饮用,仍取决于菌落中是否含有致病菌。
 
  2.2 不同冲泡次数茶汤中细菌的形态观察
 
  采用平板划线法,对分次冲泡所得茶汤中含有的细菌进行分离纯化,首先通过肉眼或放大镜进行形态观察,根据菌落的大小、颜色、质地等,初步筛选出13株不同的细菌,然后进一步对菌种进行革兰氏染色和显微形态观察。细菌形态描述及显微形态结果见表2。从显微形态可以看出,茶汤中细菌总体来说属于两类:杆菌与球菌。根据不同冲泡次数细菌的分离与形态鉴定结果可知,随冲泡次数增加,不仅菌落数减少,而且细菌种类也明显减少。如第一泡茶汤中含有细菌9种,其中杆菌6种、球菌3种(表2中菌株1~3,5~7,11~13),第二泡茶汤含细菌4种,其中杆菌3种、球菌1种(表2中菌株2,3,12);第三泡茶汤含细菌2种(1种杆菌,1种球菌,表2中菌株4,9);第四至第六泡茶汤中含细菌种类均为1种(分别为表2中菌株6,10)。
 
  2.3 茶汤中细菌的生化鉴定
 
  根据其形态特征,初步将筛选出的13株细菌判定为杆菌与球菌,而杆菌中的大肠杆菌,球菌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都属于致病性细菌,要评价茶汤中细菌的安全性,需要通过相关的生化试验,以确定其致病性。参照《伯杰细菌鉴定手册》[11],对菌株1~7开展葡萄糖、蔗糖、乳糖、三糖铁斜面等生化试验,发现枸橼酸盐试验呈阴性,显示杆菌1~7不属于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菌株1~4,6发酵乳糖呈阴性,说明菌株1~4,6不属于大肠杆菌,进一步VP试验与甲基红试验呈阴性,说明菌株1~4,6可能属于沙门、志贺、变形、枸橼酸杆菌等,而菌株5在乳糖发酵、VP试验、甲基红试验均呈阳性说明菌株5是大肠杆菌,而其他杆菌1~4,6均不具有致病性。对菌株8~13开展触酶试验,菌株8~12均呈阳性,说明菌株8~12可能是葡萄球菌;通过血浆凝固酶试验,菌株12呈阳性,由此判断菌株12具有致病性,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试验、胆汁溶菌酶试验菌株13呈阴性,可以排除菌株13属于肺炎链球菌的可能。通过生化试验,可鉴定从普洱茶茶汤中分离的菌株5属于大肠杆菌,菌株12可能属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致病性,而其他菌株属于非致病性的杆菌和球菌(表3)。而致病菌均来自普洱茶第一次冲泡的茶汤,可能初次冲泡10 s时间太短,高温沸水尚未将致病菌杀死。
 
  3 结论
 
  普洱茶中含有一定量的细菌,采用沸水冲泡有助于杀灭细菌。普洱茶第一次冲泡的茶汤细菌菌落数超过GB/T 19296-2003规定茶饮料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应小于或等于100 CFU/mL的标准,而且第一泡中由于沸水作用时间短,普洱茶中的致病菌可能仍然具有活性,所以从安全方面考虑,普洱茶第二泡及后面冲泡的茶水更适合饮用。
 
  参考文献:
 
  [1] CHIANG C T, WENG M S, LIN-SHIAU S Y, et al. Pu-erh tea supplementation suppresses fatty acid synthase expression in the rat liver through down regulating Akt and JNK signalings as demonstrated in human hepatoma HepG2 cells[J].Oncology Research,2006,16(3):119-128.
 
  [2] DUH P D,YEN G C,YEN W J,et al. Effects of pu-erh tea on oxidative damage and nitric oxide scavenging[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4,52(26):8169-8176.
 
  [3] JIE G L, LIN Z, ZHANG L Z, et al.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effect of Pu-erh tea extracts and their protective effect on oxidative damage in human fibroblast cell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6,54(21):8058-8064.
 
  [4] KUO K L, WENG M S, CHIANG C T, et al.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hypolipidemic and growth suppressive effects of oolong, black, pu-erh, and green tea leaves in rat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5,53(2):480-489.
 
  [5] 刘勤晋,周才琼,许鸿亮,等.普洱茶的渥堆作用[J].茶叶科学,1986,6(2):55-56.
 
  [6] 陆松侯,施兆鹏.茶叶审评与检验[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7] GB/T 4789.28-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S].
 
  [8] 陈峥宏.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
 
  [9] 李平兰,贺稚非.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0] GB/T 4789.2-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S].
 
  [11] 布坎南 R E,吉本斯 N E.伯杰细菌鉴定手册[M].第八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翻译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12] GB/T 19296-2003,茶饮料卫生标准[S].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