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计算机论文 >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16-01-15 09:00 点击:
【论文摘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使计算机人才的需要日益膨胀。培养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是高校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构建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文章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其实施两方面,对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型人
   【论文摘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使计算机人才的需要日益膨胀。培养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是高校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构建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文章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其实施两方面,对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培养模式;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体,承担着人才培养输出的主要责任。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脱离实际、无法学以致用、教材老化、知识陈旧、理论知识重于实际应用、重书本轻技能、考高分却少实践,对此,高校亟待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性对学生的质量影响深远。本文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一系列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表现为持续和不断再现的人才培养活动[1]。人才培养模式由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及培养评价五部分构成。
  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2]应体现为: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的第一要素,其规定着人才培养活动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始阶段。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实施阶段,它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贯彻实现。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关键要素,只有将人才培养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人才培养才能稳定,人才培养行为才能持续和再次发生,人才培养活动才具有可重复性。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活动的监控,通过培养评价对人才培养活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人才培养活动才能够按照预期规划进行,才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和制度才能得到优化。就功能而言,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所发挥的功效是不同的,但是它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处的地位却是相同的,离开它们其中任何一个,人才培养模式就无法形成[3-4]。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全新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的目标不是要抹杀学生个性发展,而是要为个性的充分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宽松环境。以人为本,建立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基础。
  “智能教育”的教育理念
  面对信息社会迅猛增长的知识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智能及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在掌握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前提下,学生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应重视学生智能的培育,这是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出发点。
  “综合教育”的教育理念
  信息社会,学科知识将高度分化,同时也呈现出高度综合和集成现象。“综合教育”强调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并重视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这是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内容。
  “开放教育”的教育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高校的人才培养应推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线,推向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最前沿,高等教育必须树立“开放教育”的教育理念,提高开放度。
  更新传统教育质量观,重视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衡量人才质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需要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符合的多元质量观。因此,衡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协调发展。高校需要根据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对其人才质量提出如下标准。
  学习能力
  对于生活在知识膨胀的信息社会的人才来说,需要具有学习意识以及掌握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对高校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使学生具有创新的能力基础;二是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观念。
  综合能力
  应用型人才应该是一种“通才”。通才教育的目标一是提供学生与他们的未来生活和职业有密切关系的更广泛的学科知识,从而获得一个专业人员必须有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二是提供更多的方法教育,使他们获得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能力。
  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高等学校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决定性意义。因此,优化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课程结构模式是课程体系的中心环节。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化于课程,学生在达到课程要求的同时也达到了培养目标,课程模式支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要切实落实到课程模式之中,按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指导课程模式的建立和改革。
  构建课程体系应当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布局、师资条件、学生特点等来设计,并有所侧重,既要有面向学科的,也要有面向岗位的。
  教学内容属于课程体系范畴。教学内容应该体现:(1)教学内容的科学性。(2)教学内容的思想性。(3)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此外,教学内容还应该及时反映在该学科领域中的科研成果与学术见解。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前沿性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内容选择与教学实践中,必须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产学研合作办学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由学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它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规律,是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是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模式。
  产学研合作办学可以采用以下形式: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开展教学活动以及校企合作进行科技开发;与地方行业专家共同组建校级专业教育指导与评估委员会,行业介入专业教育的指导与评估工作;聘请行业专家做兼职教师或邀请其做学术讲座,借助社会行业力量提高办学效率与水平;在学校设立学生及专业教师的实训基地和职业协会、学会组织,增加专业师生直接接触职业实践的机会;紧密与地方行业部门的关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专业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工作,对专业教学作适时、必要的调整;毕业实训和毕业设计与就业方向结合,使之提前介入职业岗位。
  建立“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
  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双师、专兼结合,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的特殊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模块的高度综合化、立体化以及专业课程理论的复杂性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功开展与国家职业标准接轨的应用型专业教育,离不开一支得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质量。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前者反映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后者反映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在教育评价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教育评价机制以及社会评估的合力作用,加强科学监督,保证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改革教育评价机制。高校需要将侧重基本知识考核的教育评价体系转到侧重应用知识能力考核上来,应建立一种让学生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应用、创新为根本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考题,增加独立思考分析题,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只有能激发和检验学习思维过程的教学与评估才是有效的。
  建立社会评估制度。针对高校学生质量,用人单位的评价结果最有说服力,高校必须关注用人市场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与需求。通过访谈、座谈会、毕业生问卷调查,以及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交流,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毕业生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及时将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和规格需求不断滚动地传递高等学校,促使高校按社会需要进行质量监控,保证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充分对接。
  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与质量评估体系,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提供保障教育管理是保证培养方案得以贯彻的重要手段,包括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组织机制、管理制度以及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教学和学生管理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推行完全学分制、双学位制和主辅修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并严格执行其他教学以及学籍管理制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生的品德、品质、意志的磨练。
  质量评估体系包括评估组织建设、评估制度化建设、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估结果的反馈与纠正机制等。衡量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要看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职业实践的需要,因此,要把毕业生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主要依据,实现评估标准与职业需求的统一。要充分重视质量评估的制度化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各个层面的检查、评估和指导,要对评估的时间、人员构成、规程、内容、标准与要求做出详细的规定,还要建立严格的结果反馈机制与问题纠正回馈机制,重视评估的建设性作用,及时解决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以评促建。同时,还应该注重对评估体系本身的自我完善,及时对不合理的部分做出必要的修正,对评估标准适时调整,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非教学培养途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非教学培养途径是培养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课程体系难以独立完成的那一部分培养任务的重要教育手段,并通常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成为学校重要的基本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质,使学生思想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以升华、素质得到提高。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基础理论、强化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更新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应于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适应发展需要,创新培养方案
  为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对企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修订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需增加反映学科前沿、科学研究及企业需要的内容,从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上满足学科发展和企业需求。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